最近在整理塔伦蒂诺条目时,发现塔伦蒂诺为杜琪峰的《黑社会》在美国发行做了很多推荐工作,最醒目的,莫过于在《黑社会》的美国DVD封面上,加了“The Best film of the Year”(网页)。除了塔伦蒂诺之外,还有大卫·波德维尔写过专门分析《神探》的文章,中国学者切勿对眼皮地下的好东西视而不见。另外,别让有价值的八卦在扯皮中流失了,把它们积累到条目中,写电影维基对写博客也是有帮助的。
标签归档:杜琪峰
放·逐
《放·逐》,刚开始接触片名,以为是“先放后逐”的故事,那也是在戛纳,Hilton酒店大堂见到杜琪峰和丁云山,提到一伙影迷在moviegoer上狂侃《黑社会》,甚至说到连不连戏的问题,杜大佬笑得可开心了。说到兴处,就想问《放·逐》的事,可一张嘴,名想不起来了,杜琪峰开玩笑说让我回家备课。后来丁云山告诉我,他看了50分钟的初剪,给他吓坏了,几乎没有对白。丁云山这么描述,当然对影片相当期待。我觉得对电影节上的作者电影、独立电影与对杜琪峰电影的期待,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感情,前者是欣赏一些与自己关系不大的艺术品,后者迷影的成分更重,似乎与自己息息相关。当初刚来法国,一个朋友来欧洲旅游,带过来一堆碟,有《无间道》、《英雄》和《PTU》,看玩《PTU》之后,把我激动坏了,跟支部书记说:什么叫“香港电影进入编剧时代”?这才是!
关于《放·逐》,也不用写什么了,把moviegoer上的讨论抓过来,实际上也不少了,上下有些不连贯,因为有其他人的发言,只想放在博客上来个合影: 继续阅读放·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