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电影的七十年代》将由复旦大学出版社的“迷影丛书”出版,本书出版时,对上述文章进行了大量修改,并添加了新的章节内容和详细注释,欢迎关注。关于本套丛书更多内容,请浏览编辑黄文杰博客。
《欧洲电影的70年代》是2004年11月到2006年8月间,我为《看电影》杂志写的系列专栏。此前我没写过这种规模的电影专栏,每月2篇,每篇3000字。由于在法国,没怎么读过《看电影》杂志上其他专栏作家的文章,当时只是给自己找一个切入点,一个有趣的命题,说说自己喜欢的影片。欧洲电影的70年代对于中国影迷来说是一个灰色时期,所谓灰色,是指了解程度不如80年代和60年代,实际上70年代真是丰富多彩,佳作连篇的时代。这个专栏开始时比较辛苦,为每一部影片精心准备大量资料,还是因为文笔太生涩,用词太专业而遭到批评。之后是一连串在写作上的修正,或者说一种妥协,后来的文章就有了极大的妥协感,这可能是写畅销杂志专栏的必经之路。但这些文章,基本上保留了个人的评论旨趣,尽量保证了观点的新鲜(因为很多人,学者、学生或影评人在各种不同场所评论过这部电影,很多影片在国外的评论更加数不胜数)和资料的可信。
专栏文章目录如下(曾经发表在博客上的文章已经不能阅读):
- 《欧洲电影的罗马时代》:费里尼的《罗马风情画》与维斯康蒂的《威尼斯之死》
- 《异质影像的发条年代》:库布里克的《发条橙子》
- 《布尔乔亚的宴会》:布努艾尔的《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与毕加斯·鲁纳的《金蛋》
- 《电影像一辆长长的夜车》:特吕弗的《日以作业》与戈达尔的《轻蔑》
- 《他们将回到萨罗>》:帕索里尼的《萨罗或索多玛120天》
- 《时间之痕》:罗麦尔的《克拉之膝》与塔尔科夫斯基的《镜子》
- 《弱者的凝视》:贝尔托鲁奇的《1900》
- 《作者的第三立场》:施隆多夫的《铁皮鼓》
- 《黑色的黎明》:梅尔维尔的《大黎明》与阿兰·科尔诺的《左轮357》
- 《总是以国家的理由》:加夫拉斯的《特别法庭》
- 《向东方快车告别》:赫伯特·罗斯的《浓度百分之七溶液》
- 《忧伤的魔鬼》:保罗·莫里塞德《献给弗兰肯斯坦的肉体》与赫尔佐格的《诺斯费拉图》
- 《伊斯坦布尔的比利》:阿兰·帕克的《午夜特快》
- 《我们不能白头偕老》:莫里斯·皮亚拉的《我们不能白头偕老》
- 《菲利浦·莫兹的电影生活》:基业斯洛夫斯基的《爱好者》
- 《法斯宾德的奇迹》:法斯宾德的《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
- 《革命怪客的革命往事》:塞尔吉奥·莱奥内的《革命往事》
- 《伟大的哑剧》:雅克·塔蒂的《交通意外》
- 《耻辱与需要》:贝特朗·布里耶的《华尔兹女郎》
- 《让·厄斯塔什的妈妈与妓女》:让·厄斯塔什的《妈妈与妓女》
- 《哲姆洛克世界》:克洛德·法拉尔的《哲姆洛克》
- 《从技艺到幻想》:约翰·列侬、大野洋子的《勃起》
- 《思想的表演》:居里·德波的《景观的社会》
- 《脆弱艺术家》:路易·马勒的《拉孔伯·吕西安》
- 《奢侈的身体》:费里尼的《卡萨诺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