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美学的十个论题

 电影美学的十个论题 ——巴迪欧电影美学评述   在电影思想家中,有理论家如麦茨、德勒兹,也有摆渡人如爱因汉姆、克拉考尔,阿兰·巴迪欧与电影的关系颇似萨特或福柯,他们是电影的“过客”(这个词是巴迪欧自己用的)。与《存在与事件》(L’Être et l’événement)、《主体理论》(Théorie du sujet)、《世界的逻辑》(Logiques des mondes)等哲学名作相比,他的电影著述似乎不受人关注。其实从学生时代起,巴迪欧就开始撰写影评,1957年他在巴黎高师左翼基督教杂志《新酒》(Vin nouveau)上发表了第一篇电影论文《论电影文化》(La Culture cinématographique),这个题目就能表达出他对电影的勃勃野心。从1950年代末至今,阿兰·巴迪欧共发表三十多篇电影文章,2010年结集出版时竟达四百多页,书名就叫《论电影》(Cinéma)[1],这个简约而不简单的题目似乎在回应安德烈·巴赞半个世纪前的 “电影是什么”的疑问。实际上,巴迪欧对电影本体的精彩剖析,也确实构成了对巴赞“摄影影像本体论”的回应。巴迪欧之所以是电影的“过客”,因为他从未像德勒兹、朗西埃那样有计划地专门建构电影理论,评论电影的文体形式也不拘一格,有短评、访谈、演讲录,甚至有笔记。这些文章跨越五十年,他的思想随着政治格局和欧洲思潮而变化,他对电影的理解,也势必与他不同时期的政治活动和哲学思考息息相关。巴迪欧的电影评论按照历史顺序,大体上与三本杂志相关。从1970年到1980年间,巴迪欧主要参与《闪电》(La Feuille foudre)杂志的编辑和撰稿工作,这是一个致力于“用马克思列宁主义介入电影和文化”的左翼激进组织的刊物,专门批评带有修正主义色彩的左翼电影。从1983年起,他与小说家娜塔莎·米歇尔(Natacha Michel)创建了艺术评论杂志《桅帆》(Le Perroquet, 又译“鹦鹉”),这个时期他在撰写哲学代表作,偶尔撰写影片评论。1993年,他与德尼·莱维(Denis Lévy)创建了电影杂志《电影艺术》(L’Art du cinéma),这个时期,巴迪欧的哲学和美学思想已经完备成熟,所以,他在《电影艺术》上发表了最重要的电影美学论文。此外,他偶尔接受媒体和杂志的访谈,如《解放报》(Libération)和《电影手册》(Les Cahiers du cinéma),或者应邀参与电影话题的讨论,如参与关于《木兰花》(Magnolia, 1999)和《黑客帝国》(The Matrix, 1999)的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