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银幕评论

马丁·斯科西斯的《无间道》明天公映,今天《世界报》发表了大银幕评论,称其为“犯罪电影的史诗”,链接在这里。这片子只看了小银幕,还没看大银幕,准备去看看。虽然我从没有真正喜欢过马丁·斯科西斯。《黑色大丽花》,必须去电影院捧场,这个月还有数部好片在法国公映,阿伦·雷乃的《心》,几年前,我批评过雷乃的《请勿吻嘴》,这部电影,可能仍与我有严重的口味冲突,我不喜欢老年人把过于衰老陈腐的东西搞得精致但无趣味,这个电影我要看它的形式,看能否超过他最好的1983年的《向死之爱》。12月是大档期,好多片可以看,要补片了。

通过《回归》和《OSS 117》,我发现大银幕和小银幕看电影差别太大,信息零损失,但情绪差太多。建议喜欢上网写单片影评的朋友,如果是看的小银幕,最好标上“小银幕评论”,等来自日有机会看大银幕,你再把小银幕评论拿出来读一读,印证一下自己的判断力,也是对自己的一种锻炼。

《小银幕评论》上的23个想法

  1. moviegoer上无法发帖,说也页面错误,古怪。发这里吧,继续商榷。

    法国工业也许没到需要戛纳电影节挽救的地步,但是,肯定是为了保护法国电影文化,促进电影工业发展。一个国家的minister for Public Instruction and the Arts指示搞一个电影节总是有点目的的,而且总不能太无私了。不要忘了电影节的祖宗是威尼斯,是墨索里尼搞的,罗马影城也是他搞的。法国人接着也搞一个,总是出于文化上的自我保护的。怎么也是保护和提升自己在世界电影上的地位的方式。

    至于对于电影工业的影响,晃到今天,戛纳电影市场再怎么说也是世界最大的电影市场,没有一万也有8000部电影在那里兜售,这不是电影工业是什么?好莱坞借戛纳来宣传,正是商业的无孔不入,商业社会里的艺术是妥协的结果嘛。而且也主要是戛纳时间好啊,正好是暑期大片开始,进入欧洲市场做宣传正合适。就这一点,威尼斯再怎么也不行。

    政府总是要保护本国的工业和文化的。法国人的确是精英主义,所以如果感到文化收到威胁,对文化的态度自然会成为政治竞选的筹码。美国的文化好像没有什么威胁不威胁的,大多都留给民间解决。美国政府从来都是从经济上保护。如果电影工业受威胁了,在电影工业上的经济政策同样会成为重要筹码。当年Wilson总统就搞Creel Committee on Public Information,帮助美国赢得世界市场份额。那个Trust不是把所有外国电影给禁出美国市场了,只留下pathe和Gaumont么。这也许是两国的不同吧。

    俺这是瞎猜测,让各位见笑了

  2. 嘎纳对于法国其实只是个窗口,一个展示的平台,一个影响法国在世界电影界重量的砝码,俗一点一个商标而已,法国人也把他看成是提前欣赏好电影的一个机会……拯救法国电影工业,似乎轮不到一个电影节发话,要庆幸和欧盟其他国家比,法国好歹有个CNC,没有CNC的法国电影是可想而知的 OTZ……
    回到主题上来:从来就不好马丁·斯科西斯,莱昂纳多那张脸也让KUMA觉得不舒服,所以这片子肯定是54了= =
    Le Dahlia noir正好这周3大kino上映,准备周末去
    上周末去看lady chatterley,时间之长= =近3个小时,除了在某几处叙事手法上存在弊病,让人感觉不爽外,其余表现都很不错,特别要赞下演员的表演……此片推荐下
    oss117 看的小屏幕,感觉是法国喜剧的极致了吧= = 虽然和同学聊起来他们似乎都比较持不感兴趣的态度……没人看过……回归马上出DVD了,KUMA我穷学生买不起呀 = = 找国内朋友留意下D版吧

  3. 法国人当然不无私,他们的卢浮宫和荣军院里,不搜藏着全世界的好动西。
    有一点是确定的,如果非要加上“商业”两个字的话,就是“价值”观不同,法国人比较认同那些有持久商业价值的东西,虽然它每年也产不少爆米花电影,但法国的传统、教育、社会风气、生活格调、电影体制、媒体等等,都集中体现出一种价值观,我们可以美化它,说他们精英主义,也可以说,法国佬赚钱的思路不一样,一样东西可能马上买不出高价,但它能买好几年,好几十年,甚至好几个世纪。

    这个东西,是法国人的老本,除了这个是法国特色之外,没有别的工业、气质能代表法国,换句话说,这种文化艺术的传统,是法国人自我认同的一个重要标准,否则他们无民族认同可言了,外国人都看法国人清高骄傲,但这对他们来说重要,是法国之所以法国的标志,就像“中华民族”四个字对中国人来说一样,美国人的自我认同是自由与民主,尤其是民主。

  4. 好莱坞首先是发行商,其次才是内容制作者。这世界不缺艺术家,倒下了一个,还会有下一个出来。你拍破产了,还会有别人愿意投资。但是控制了创作者和观众之间的通路,就控制了财源。你产品再好,放不到货架上还是没用。所以他们首先是商人,妥协的是内容多一点。

    像法国的Karmitz,他就是从制片做起,MK production,从制片做到院线,正好相反。从内容去打通路,妥协的是通路多一点。

    大趋势上,商业社会,工业生产,妥协是必然,连教会这么纯粹的东西都得向商业化妥协,当然,可能在美国更多一点。结果,见仁见智了。

  5. 好像离题越来越远了,呵呵。Karmitz70年代是导演出身,连拍了3部cinema militant,最有名的是《以牙还牙》,他作制片人最成功的是《红》《白》《蓝》,让他大赚了一笔,院线是后来的事了,MK2现在主攻艺术片市场,尤其DVD,这个在商业上叫“差异竞争”。

  6. 我特别欣赏Karmitz的地方其实是他的影院,他敢在工人区的影院坚持放加字幕的外语片,还成功了。对于好莱坞来说,片子不一定要传世杰作,够好就行,对于另外一些片子,不一定要上3000个影院,能找到自己的一小撮观众就行。Karmitz做到了,这就是厉害的地方。MK2的DVD是再好不过的顺延,其实用DVD来找niche market是很合适的,比如30-40岁以后的已婚有子观众,出去看个电影还要找babysitter,不然孩子打个电话警察就能把你抓了。在家看DVD就方便多了,现在又搭上高清电视降价,家庭影院普及的大潮。据说DVD出现后很多以前找不到市场的冷门片子都出版了。现在netflix已经根据用户对电影的偏好,像发行公司定制没出版的DVD(不出版肯定是觉得划不来呗)。

  7. paradisbio.dk看到这里,丹麦也有这种差异竞争和品位独特的电影院,在澳胡斯有个叫做Øst For Paradis(天堂之东),落址在非常不起眼的一个小街道里,这条街据说还是澳胡斯的流萤街。有趣的是,它的西边隔壁就是一个小色情影院。它专门放映各大影赛的一些好片,这些片很难在大院线有机会一睹。张艺谋的《千里走单骑》昨天开始在这里放映。

    http://www.paradisbio.dk

  8. DVD也是一个很好的电影保存与流通方式,过去的大学里,电影系都有自己的片库,但很多奇缺的电影还是很难在一所大学的片库里找到,现在大学的图书馆开始建立DVD片库,很多老片重新出版,效果比VHS好多了,而且图书馆藏片的理念跟个人不一样,藏了一堆教学记录片,这个东西太难找了,很多拍的很牛。我在我们学校图书馆里看那套DVD哲学史,比读书轻松多了。

  9. 旭彬说的是艺术院线吧,大量拷贝丹麦、瑞典和挪威的早期电影应该是你的主要工作,那些片很难找了,很少有人看到,但据说水平相当高,我可能一部都没看过20年代的丹麦、瑞典的电影。

  10. 20年代瑞典的电影水平那是相当高啊,虽然在国际上不如苏联、德国出名,但应该是鼎足而立的,刚看过了Victor Sjostrom的The Wind,是在好莱坞拍的,不过据说是纯正的瑞典风格。丹麦除了Dreyer到欧洲大陆拍片,其他没怎么了解过。

  11. 就是虎皮说的艺术院线。上周三的丹麦语课老师因为我曾经在课堂做过关于丹麦电影的陈述,所以特别让我们观摩丹麦人自己评选出来的12部最好的电影。其中有两部是Dreyer的,Du skal ære din hustru(1925) Vredens dag(1943),Magasa如果有机会找到片子的话,可以看下Henning Carlsen1966年拍摄的Sult,丹麦影评界普遍认为Lars von Trier受他的影响比较大.课堂上看了这些片子的一些镜头和关于电影的评论,不过还没有找到完整的影片,找到的话一定复制保存下来.虎皮交待的功课一定努力完成,呵呵.

  12. 那么Dreyer在国际上公认最好的几部片子没有入选啊,是不是没被当成丹麦片?

    旭彬这里说的Du skal ære din hustru(1925)和Vredens dag(1943)恰好都看过,前一个是默片喜剧,第二个在印象里是典型的Dreyer式风格,画面非常漂亮,倒没想到丹麦人给这两部这么高评价。

    请把这12部的片名列出来吧,很需要哦。

  13. 说到北欧片,最近看了Ni liv (1957) ,被挪威人评为最好的挪威电影,是个惊险片。我现在很想知道各个国家的人(主要是一些电影小国)怎么评选本国的最佳电影,有什么十大、百大的名单,请通通提供给我。

  14. 比如法国影评人曾经把卡内的《天堂的孩子》评为上个世纪最好的法国电影,一起评出的其他好电影还有哪些?虎皮如果知道单子也请提供给我。

  15. 这个印象中还真没有,有各种评选,但法国人选法国电影的,印象中没有,估计查查1998年的杂志,会有一些吧。再就是恺撒奖了,基本上反应法国人的意见吧

  16. 我收集这些单子,也不是为了去相信它,呵呵。

    具体来说,每个单子都是可以供解读的。比如AFI评选的百大美国电影,应该怎么理解呢?一看都是些非常“通俗”的、公认的名片,只不过是把最有名的那些片子排个队而已。一方面可以结合AFI机构的商业企图来理解,比如第一名Citizen Kane评出来,影带租售量翻了几十倍有余,每部片子背后都有一家制片厂呢,我就是这么看AFI的,它做的那些明摆着的工作,都是值得怀疑的,比如评选各种百大,评终身成就奖,办晚会等等,真当成权威未免就傻了;而它背地里的工作,比如整理、修复电影资料,传播电影文化,培养研究生等等,还是应该肯定。

    再说《画面与音响》每隔10年的评选,虽然都说它权威,但也有商榷的余地,因为它的操作可以反映出很多东西,这里就不细谈了。

    中国去年的评选,一个是为了应景,另一个,权力意志的渗透不容忽视,不然还没有上映的《无极》怎么可能入围?就要打个问号了。

    总之,每个经典榜单都不过是一定人群的价值取向的总和,都会受到内外条件的局限。而现在经典电影的论定,话语权主要掌握在大国人士手中,尤其是美国人,本位思想比较严重,很多小国是被忽视的,对于身处中国的人来说,需要更开阔的国际化视野,不能完全被美国、法国、英国、德国这些大国的评论家牵着鼻子走,就不可避免要参考一下小国的人怎么说了。

  17. Magasa真会找片看啊,厉害!Dreyer的这两部我还没有看完,只是部分。丹麦电影史上的12佳名单如下,有机会我把评选的原因和简介一篇篇翻译在自己的博客上,呵呵,反正也是一言难以蔽之的。

    1. Du skal ære din hustru. 1925. Carl Theodor Dreyer
    2. Vredens dag. 1943. Carl Theodor Dreyer
    3. Ditte menneskebarn. 1946. Bjarne Henning-Jensen og Astrid Henning-Jensen
    4. Soldaten og Jenny. 1947. Johan Jacobsen
    5. Sult. 1966. Henning Carlsen
    6. Bennys badekar. 1971. Jannik Hastrup og Flemming Quist Møller
    7. Matador 1978-1982. Erik Balling
    8. Kundskabens træ. 1981. Nils Malmros
    9. Babettes gæstebud. 1987. Gabriel Axel
    10. Pelle erobreren. 1987. Bille August
    11. Festen. 1998 Thomas Vinterberg
    12. Idioterne. 1998. Lars von Trier

    其中的MATADOR其实是个电视系列片。

  18. 其实这个榜在丹麦本土也引起比较大的争论,是新的文化部长上任后作的其中一件事情。其实不仅包括电影,他还把丹麦所有文化艺术都请了一帮人做了一个例如十佳名单之类的,还专门出了一本书列举了上榜的理由。他认为最关键还是引起人们对这些文化现象的关注,所以能够引起争辨和讨论就是好事情。呵呵,事实证明也确实如此。

  19. 每个经典榜单都不过是一定人群的价值取向的总和,都会受到内外条件的局限。而现在经典电影的论定,话�权主要掌握在大国人士手�,尤其是美国人,本位思想比较严重,很多小国是被忽视的,对于身处�国的人来说,需要更开阔的国际化视野,不能完全被美国、法国、英国、德国这些大国的评论家牵着鼻�走,就不可避免要参考一下小国的人怎么说了。

    这话说得完全同意,而且要补充,像俺们研究电影的人,第三世界的电影理论研究定位到底在哪里?我们应该研究什么?这个问题值得考虑。处于话语权的边缘,很难在中心话题里有所突破,因为你离的远,连资料都不全,更不用说穿破历史,进入到当前语境了,但在西方,这是必经之路,研究Jean Renoir, John Ford, Godard….你必须先把这条路趟过来,但在中国,你没有这个必经之路,你怎么研究,怎么对话?

  20. 无论是观众评价,还是学术研究,都存在一个平等问题。这种平等,有时候不是一个尺度的争论,而是对象的界定,他已经把话题界定到自己的话语权力中心了,对于别人来说,就毫无平等可言。从治学角度来讲,这是必须思考的问题。

  21. 我这个人愿意叉话题,有点跑题,不过我最近整理那些资料,脑子就回旋这些问题,有时候,西方知识译介,不见得是有利而无弊的。问题是对于第三世界的观众和学者,他同时面对的是两个中心,必须拨云散雾。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