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潮记事(一)

这是台湾同行周星星博客上发表的关于新浪潮的一组文章,因为和谐,所以墙内爱好者看不到,所以搬到我的博客上来,以飨读者。这组文章可能是当前网络上介绍新浪潮最好的文章,如果配合我5年前年写“迷影文化”专栏那组文章一起读,会更有意思一些。文章中周星星都用了台湾习惯译法,不过这对影迷来说不算什么。文章资料基本上来自《特吕弗传》,顺便说一下,这本书已由单万里老师翻译完毕,并惠赠电子版抢先阅读,绝对是今年电影图书的重头项目,大家拭目以待。原文链接在此

巴黎文化圈促進思辯電影的背景:第一部分

不得已,新浪潮是由許多事件跟軼事堆積出來的。

大家一聽到法國新浪潮,一定直接想到《電影筆記》這本全世界知名的電影期刊(月刊)。最知名的五大導演,克勞德․夏布洛 (Claude Chabrol)、弗杭蘇瓦․楚浮 (François Truffaut)、尚-呂克․高達 (Jean-Luc Godard)、賈克․希維特 (Jacques Rivette)、艾利克․侯麥 (Eric Rohmer)全都是從《電影筆記》編輯部轉投入實際的拍片工作。
《電影筆記》不僅僅是「窩」,它也是製造子彈跟講義的地方:所謂的新浪潮的理論,像「作者策略」(la politique des auteurs) ──又被簡譯為『作者論』 ──,既是攻擊老一輩商業導演的刀刃,也是他們跨入實務的準則。《電影筆記》跟「作者策略」將主宰我們思考法國新浪潮的觀點(跟反對這個觀點的觀點──如果有的話)。


「作者策略」應是最好的譯法;「作者論」之譯法應是來自英文 « auteur theory » ,但是,法文文獻幾乎全是使用「策略」、「戰術」之 « la politique » 這一字,罕見使用「理論」之 « la théorie » 這一字,特別在此作出語義上的分別。

《電影筆記》草創時期的人脈跟混沌

接下來會有很多人名,以及由這些人名構成的事件跟軼事。「說到底,所有的歷史只能是『意義』的歷史……」 不管是用包裝法(全選),還是用過濾法(篩選),要建立一套同時性的歷史陳述,本是緣木求魚。但請稍微用宏觀法,瞧一眼攤開的棋子。有些是我們要借過的跳棋之道……然後「意義」才能生出。


賈克․德希達 (Jacques Derrida),《書寫與差異》(L’Ecriture et la différence),巴黎:Seuil 出版社,1967,第 54 頁。

1)《電影筆記》創刊前的人際脈絡

一九五一年四月,《電影筆記》在安德黑․巴贊、賈克․多尼歐-華寇茲 (Jacques Doniol-Valcroze)、約瑟夫-馬黎․羅․杜卡 (Joseph-Marie Lo Duca)、雷歐尼德․柯蓋耳 (Léonide Keigel) 四人手中創刊(第一期印四月號),四月創刊號印刷出廠後被送到位在香榭里榭 (Champs-Élysées) 大道上的《電影筆記》的小辦公室,黃色的封面底色成為知名商標。實際上,雷歐尼德․柯蓋耳是出資者,香榭里榭那地點也是他的,其他三人才是真正的編輯。

今天的《電影筆記》雖然已經賣給英國的 Phaidon Press 出版集團,並且也一定看得到它六十週年的紀念(二○一一年四月)──表示它已經是很長壽的電影期刊;但這並不表示它天註定在一草創時就預見得到它能夠存活到六十年過後。在《電影筆記》創刊之前,已經有《電影期刊》(Revue du cinéma)在一九四八年收掉、不再辦。

由伽里瑪 (Gallimard) 出版社出資、由尚-喬治․歐里歐 (Jean-Georges Auriol)總編的《電影期刊》,存活僅兩年:一九四六到一九四八,後來伽里瑪出版社撤資停辦。但是,圍繞在尚-喬治․歐里歐身邊,是一群瘋電影的文人,當時也被稱為「新影評(人)」(la nouvelle critique),例如安德黑․巴贊、賈克․多尼歐-華寇茲、亞歷桑德․阿斯楚克 (Alexandre Astruc)、皮耶․卡斯特 (Pierre Kast) 跟賈克․布爾喬亞 (Jacques Bourgeois);他們所主持的電影俱樂部在品質上也備受肯定 所謂的「電影俱樂部」(ciné-club),是在還沒有錄影帶出租店的時候,一種向片商調拷貝(要付租金)、放映、向觀眾收錢的小型商業社團(放映場地向戲院租借),但是卻伴隨有放映前簡介跟放映後的討論會。巴黎解放(一九四四年)之後,戲院多達四百多家 ,電影俱樂部更是風行,討論電影跟討論沙特 (J.-P. Sartre)、卡繆 (A. Camus) 蔚為風潮。安德黑․巴贊還寫過一篇〈怎樣介紹跟討論一部片〉(Comment présenter et discuter un film) 的文章,就是扼要提醒要怎樣主持跟帶動電影俱樂部的討論 ;因為安德黑․巴贊他本人就是非常知名的電影俱樂部主持人。


見安端․德․貝克 (Antoine de Baecque)、塞吉․涂比阿納 (Serge Toubiana),《弗杭蘇瓦․楚浮》(François Truffaut),巴黎:folio 系列(Gallimard 出版社的口袋書系列),2001,第 73頁。

同上。

見《電影筆記》2008 3 月號,中文譯文請見國家電影資料館電子報(或電資館部落格,http://blog.yam.com/fa88 ,會有索引可找到這篇文章)。

由於《電影期刊》停辦,安德黑․巴贊等「新影評人」創辦了他們自己的電影俱樂部:四九鏡頭 (Objectif 49) 創辦成員計有安德黑․巴贊、皮耶․卡斯特、賈克․多尼歐-華寇茲、亞歷桑德․阿斯楚克、賈克․布爾喬亞,還有尚-夏勒․塔凱拉 (Jean-Charles Tacchella)、克勞德․莫里亞克 (Claude Mauriac),尚有知名作家、導演掛名助陣:尚․考克多 (Jean Cocteau)、侯貝․布烈松 (Robert Bresson)、何內․克雷蒙 (René Clément)、尚․葛黑米雍 (Jean Grémillon)、黑蒙․柯諾 (Raymond Queneau)、侯傑․林哈特 (Roger Leenhardt)。「四九鏡頭」其實非常封閉,顯然是因為在文化圈吃得開,而且也因為「四九鏡頭」只提供給會員看從未上映過的片;所以,曾被共產黨導演批評為「勢利」。 「四九鏡頭」的創業作,就是邀請尚․考克多的《可怕的父母》(Les Parents terribles) 首映。


Objectif」不僅僅是「鏡頭」的意思,也有「目的」、「目標」之意。四九應該就是創立的時候,一九四九年春。

見貝克、涂比阿納,《弗杭蘇瓦․楚浮》, 97 頁。

「四九鏡頭」有多大牌?以一個電影俱樂部之姿,就能夠邀請到羅貝托․羅塞里尼 (Roberto Rossellinni)、奧森․威爾斯 (Orson Welles)、威廉․惠勒 (William Wyler)、普列斯東․斯特吉斯 (Preston Sturges) 前來巴黎參加特映,以及侯傑․林哈特、尚․葛黑米雍、何內․克雷蒙在此首映他們的片用來捧「四九鏡頭」的場,即可略知一二。安德黑․巴贊知道「四九鏡頭」太成功了,於是他有更大的野心:創辦一個屬於他自己的影展。然後,一九四九年夏(七月底),位在比亞利茲的「歹命影片影展」(le Festival du Film Maudit à Biarritz) 成功地舉辦了,而且一群瘋電影的年輕小伙子們,幾乎都已經先到齊了(後述)。 此「歹命影片影展」,日後被電影研究者安德黑 S.․拉巴特 (André S. Labarthe)作新浪潮的系譜學研究時,列為排名第二的事件(伴隨『四九鏡頭』的創立)──第一即是一九四八年三月亞歷桑德․阿斯楚克提出的「攝影機鋼筆論」(la caméra-stylo),見下一節。


同上, 97-98 頁。 « maudit » 原意應是「被社會排斥的」, « film maudit » 就是「被社會排斥的影片」、「不受主流歡迎的影片」,所以,筆者為免譯名過長,意譯成「歹命影片」。

轉引自米歇․馬黎 (Michel Marie),《新浪潮》(La Nouvelle Vague),巴黎:Nathan 出版社,Université 128 系列,1997,第 28 ;安德黑 S.․拉巴特的原始出處是《試論年輕的法國電影》(Essai sur le jeune cinéma français),1960 年,第 41 頁。

本文原發表在《電影欣賞》「法國新浪潮五十週年專題」。


人名索引(中法對照

克勞德․夏布洛 (Claude Chabrol)

弗杭蘇瓦․楚浮 (François Truffaut)

尚-呂克․高達 (Jean-Luc Godard)

賈克․希維特 (Jacques Rivette)

艾利克․侯麥 (Eric Rohmer)

安德黑․巴贊 (André Bazin)

賈克․多尼歐-華寇茲 (Jacques Doniol-Valcroze)

約瑟夫-馬黎․羅․杜卡 (Joseph-Marie Lo Duca)

雷歐尼德․柯蓋耳 (Léonide Keigel)

尚-喬治․歐里歐 (Jean-Georges Auriol)

亞歷桑德․阿斯楚克 (Alexandre Astruc)

皮耶卡斯特 (Pierre Kast)

賈克布爾喬亞 (Jacques Bourgeois)

夏勒塔凱拉 (Jean-Charles Tacchella)

克勞德莫里亞克 (Claude Mauriac)

考克多 (Jean Cocteau)

侯貝布烈松 (Robert Bresson)

何內克雷蒙 (René Clément)

葛黑米雍 (Jean Grémillon)

黑蒙柯諾 (Raymond Queneau)

侯傑林哈特 (Roger Leenhardt)

羅貝托羅塞里尼 (Roberto Rossellinni)

奧森威爾斯 (Orson Welles)

威廉惠勒 (William Wyler)

普列斯東斯特吉斯 (Preston Sturges)

安德黑 S.拉巴特 (André S. Labarthe)

人名索引(法中對照

Alexandre Astruc ──亞歷桑德․阿斯楚克

Jean-Georges Auriol ──尚-喬治․歐里歐

André Bazin ──安德黑․巴贊

Jacques Bourgeois ──賈克․布爾喬亞

Robert Bresson ──侯貝․布烈松

Claude Chabrol ──克勞德․夏布洛

René Clément ──何內․克雷蒙

Jean Cocteau ──尚․考克多

Jacques Doniol-Valcroze ──賈克․多尼歐-華寇茲

Jean-Luc Godard ──尚-呂克․高達

Jean Grémillon ──尚․葛黑米雍

Pierre Kast ──皮耶․卡斯特

Léonide Keigel ──雷歐尼德․柯蓋耳

André S. Labarthe ──安德黑 S.․拉巴特

Roger Leenhardt ──侯傑․林哈特

Joseph-Marie Lo Duca ──約瑟夫-馬黎․羅․杜卡

Claude Mauriac ──克勞德․莫里亞克

Raymond Queneau ──黑蒙․柯諾

Jacques Rivette ──賈克․希維特

Eric Rohmer ──艾利克․侯麥

Roberto Rossellinni ──羅貝托․羅塞里尼

Preston Sturges ──普列斯東․斯特吉斯

Jean-Charles Tacchella ──尚-夏勒․塔凱拉

François Truffaut ──弗杭蘇瓦․楚浮

Orson Welles ──奧森․威爾斯

William Wyler ──威廉惠勒

6 thoughts on “新浪潮记事(一)

    1. 肥内兄,说实话,我读到“歹命影展”这个译法的时候差点笑出来,我不是笑你哈,我只是觉得这个译法虽然直接,但总觉得哪里不对劲,但又说不上更好的译法。“歹命”,中文中有这个词吗?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