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航船文选※
更新时间 2002-03-04 09:32
毛毛熊
站长是很喜欢看黑帮电影的,喜欢他的那种风格和影片本身所传输的某种道理,既很无奈,又很必然,所谓“人在江湖飘,谁能不挨刀”。我想黑帮电影不光是给我 们所阐述的人物视角形象的范畴,更多的是让我们更明白俗世中的一些道理,正如大多影片所表达的“反社会”性的内容,在他们眼中,没有永恒的盟友,只有永恒 的利益。下面毛毛熊就引领大家走进“黑色神秘的”黑帮电影世界。
黑手党的由来:
说起黑帮电影,必先说说黑帮的由来。一般认为,最具有代表性的,也最具有影响力的黑帮是黑手党,史传他的渊源要上搠到11世纪的西西里岛。西西里岛位于 意大利的最南端,是地中海文明的地理中心。从公元前5世纪起,他就成立希腊人,罗马人争夺的战略要地。公元9世纪,阿拉伯人建立了盛极一时的环地中海帝 国。而后他们占领了西西里岛,开始了长达250年的统治,穆斯林深深地侵入到西西里岛人的血液。在多年的历史中,基督教与穆斯林的争斗时有发生,后来撒克 逊人赶走了阿拉伯人,但他们的统治更加残暴。西西里人从此走上了对任何敌人的复仇之路。
其后,至少有200位君主,公侯,将军统治过西西里岛,他们对西西里人的统治达到令人难以想象的地步。拿破仑就曾经对西西里人说过:“你们和你们的国家 都是婊子,被奸污是你们的本份。”在这种历史中生生不息的西西人心中根本就没有政府、军队、法律的概念,缺乏根本的无根性。他们在挣扎中开始了对自己的救 赎,于是在一百多年前,西西里岛诞生了一个叫“MAFIA”的组织,其意是“避难所”。保卫家园,反抗侵略者。当然后来发展成世界上最大的恐怖组织,和以 前的宗教宗旨相去甚远。组织成立之初,专杀一些横行霸道的权贵,由于他们的杀人手法残忍,且作案后要留下黑手印,故名为“黑手党”。
黑帮电影走过的年代:
最早的黑帮电影由美国电影之父格里菲斯拍于1913年,名为《穷巷剑客》,但被电影史学界公认的正宗黑帮片是1928年约瑟夫的《下层社会》,《下层社 会》是根据1922年的一家花店的真实凶杀案改编,描写一伙贩私酒的悍匪与警方角力的故事,这部著名的强盗片采取的是后来成为定式的“犯罪无好报”的情节 模式。影片不但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编剧奖,而且斯登堡对光影和对画面构图的重视,远远超过了情节和人物的分量。它使影片充满了富于冲击力的镜头和场面,成为 一部超出仅仅是强盗片的好莱坞电影经典。导演约瑟夫是好莱坞先驱电影人之一,为黑帮电影的形成作了大量的奠基性的工作。
此后四十年出现了大量的黑帮题材的电影,诸如《小凯撒》,《疤脸大盗》,《人民公敌》等等,直到法国导演让.皮埃尔.梅尔维尔出现,黑帮电影迎来了一次 新高潮,当然在60年代,二战结束以后,民主运动风起云涌,法国的各大殖民地纷纷独立,国内政治混乱,使得法国人十分迷茫和焦虑,黑帮片无疑是一个很好的 发泄工具。所以诞生了由阿兰.德龙主演的《独行杀手》、《杀手杰夫》,当然国内的大部分观众知道阿兰是通过他所主演的佐罗系列《黑郁金香》等等,虽然因为 阿兰.德龙曾经对中国人不尊重,毛毛熊也非常不喜欢他的做人,但站长觉得阿兰.德龙饰演杀手脚色应该是他演艺生涯的巅峰。其实发哥的很多形象也是很多模仿 阿兰.德龙的,比如风衣,口中火柴棍,连黑风衣上面的那条白色围脖也是,然而,没人能学到阿兰.德龙年轻时的孤独,冷艳的气质,没人能再现他的优雅。而受 梅尔维尔的影响,吴宇森的电影风格和手法也和梅尔维尔的手法十分相似,这也是吴导所亲自承认了的。
而在60年代的美国也不太平,他们比法国人更需要发泄,水门事件的黑暗,政治的阴暗。《教父系列》的成功,及马丁.西库塞斯的黑帮情结大行其道,均与当 时的政治气候冷暖一致。同时伴随着摇滚乐、毒品、性解放的泛滥,70年代好莱坞黑帮电影传递出阵阵令人心悸的地狱魔音。
到了80年代,黑帮片是好莱坞和香港各成一片天的时代,香港的黑帮电影多而乱,当然也有一些精品,不过大都是一些流氓古惑,这和黑帮题材的本指相比有些不太成熟的成分。
90年代的黑帮电影风格有了很大的改变,商业性的文化的强烈冲击,黑帮片承载了很多相当复杂的人文内涵,很难再是一部单纯意思上的黑帮片了。
经典的黑帮电影:
从 1931-1932年短短两年之间,《小凯撒》、《人民公敌》和《疤脸大盗》三部著名的强盗片接踵而至,从而开创了强盗片的经典时代。
人们也许很难想象,把堪称现代强盗片鼻祖之一的《小凯撒》提供给观众的是竟是后来拍过令人柔肠寸断的《魂断蓝桥》的导演默文·勒鲁 瓦。他在这部根据美国禁酒时代著名的黑帮头子阿尔·卡彭的真实故事改编的影片中大打“真实牌”,片中每一个黑社会人物几乎都可以和现实中的强盗们对上号, 甚至包括当时和黑帮们沆瀣一气的芝加哥市的市长。同时他也创造了许多强盗片的“叙事经典”。影片开始就展开了一个现代强盗片中常见的场面:“小凯撒”里科 ·班德勒闯进一个加油站,一阵猛烈的扫射之后,他带着从钱柜里抢来的钱财走出来,和等候在外的同伙乔慌慌张张地钻进汽车,随着一阵发动机的轰鸣,两人很快 便消逝在茫茫的夜色之中。
紧随《小凯撒》之后出现在银幕上的《人民公敌》则出自刚刚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翼》的导演威尔曼之手。他以26天的拍摄周期,15 万美元的费用和后来高达百万美元的票房回报令好莱坞对发“强盗财”充满信心。而有趣的是,这部同样根据真实人物改编的影片描写的是卡彭在生活中的对手戴恩 ·奥班侬的经历。
30年代初,和前面两部强盗片名作比肩而立的是又一位好莱坞的大腕级导演霍华德·霍克斯的《疤脸大盗》。这又是一部以阿尔·卡彭为原 形的强盗片。但对于后来的好莱坞强盗片的模式来说,《疤脸大盗》更具有典型意义。它第一次真实地描写了强盗生涯中的暴力、血腥,并把强盗描写成杀人如麻的 野兽。影片中充满了汽车的撞击和频繁的射击声。不过比起电影中的枪声,它的“戏外戏”似乎更令人恐惧。为了追求真实的效果,霍克斯竟然使用了真的子弹。在 一场表现对手企图杀死“卡彭”的戏中,霍克斯让演员暂时离开现场,然后一名“歹徒”手持装满真子弹的机关枪把布景打了个唏吧烂。不幸的是,当时著名喜剧演 员哈罗德·劳埃德的弟弟正巧来现场看热闹。他不听劝告,偷偷留在离布景不远的地方想看个究竟。结果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眼睛,使他懊悔终生。
《疤脸大盗》开始表现出好莱坞强盗片向更加类型化和情节剧化方向的发展。片中至少有15个人死于非命,有19辆汽车在枪战中被撞毁。 然而它也成为强盗片短暂的“经典时代”的终结。影片中愈演愈烈的暴力和血腥倾向引起了公众乃至好莱坞制片协会的强烈不安。这使得霍克斯不得不对影片一遍遍 进行修改。而随着禁酒令的废除、公众的呼声和联邦调查局作为一支反集团犯罪的力量的兴起,从1933年起,把强盗作为影片主角和偶像的方法被制片厂制止 了。联邦警察或侦探开始取代那些硬汉强盗走上银幕。甚至连当时最有名的硬汉强盗的扮演者詹姆斯·卡格尼也开始在30年代中期以后的“强盗片”中摇身一变, 站到了法律和正义的一边。而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好莱坞银幕上的强盗甚至开始成为警察和侦探们的助手,帮助政府抓获了不少德国或日本的间谍。
在好莱坞所有的类型电影中,强盗片可能是享受其经典时代最短的一种类型片。40年代,特别是在战后的日子里,“黑色电影”的兴起开始 成为表现犯罪的影片的温床。而强盗片实际上已经被“犯罪片”取代了。在《双重赔偿》(1944)、《酣睡》、《杀人者》(均为1946)等经典“黑色影 片”中,肉欲取代了爱情,背叛取代了友谊,梦魇般的复仇取代了幸福的梦想。充满邪恶的男人和充满欲望的女人取代了早期强盗片中那些追求“荣誉”的“光荣” 的硬汉。在一种充满腐败和堕落的气氛背景中,经典时期强盗片中的美国梦早已荡然无存。即便是在这一时期的强盗片名作如沃尔什的《白热》(1949)和约翰 ·休斯顿的《柏油丛林》(1950)中,强盗的犯罪也不再是被早期强盗片中那些来自意大利或爱尔兰的移民们“成功的欲望”趋使,而成为一种精神的病态。
60年代黑帮片的又一次兴起!《独行杀手》、《杀手杰夫》、《西西里家族》
《独行杀手》以日本武士的故事为蓝本,塑造了一个叫杰夫(阿兰-德隆饰)的职业杀手,他为金钱而杀人,无所谓忠诚,也从不动感情。他 受犯罪组织的委托,枪杀了夜总会的老板,当他去取他的酬金时,又差点被杀,于是他展开复仇计划。成功后,他自己选择了死路,手无寸铁地被警察开枪打死。
阿兰-德隆在片中的杀手形象代表了60年代普遍的孤独感,他塑造的杀手的命运达到了古希腊悲剧的境界,阿兰-德隆通过扮演“冷酷天 使”成为受人崇拜的偶像级杀手以及黑色电影的最后一个英雄。阿兰-德隆的出现为杀手这一形象蒙上了“酷”的色彩–风衣、墨镜、礼帽,沉默、冷静、一枪致 命。阿兰-德隆在法国著名导演梅尔维尔的《独行杀手》(1967)中扮演的杀手就如同丛林中的老虎一样孤独。这部影片强化了一个杀手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的巨大落差,同时赋予了英俊的阿兰-德隆一种“孤独存在”的象征意义。《独行杀手》对后来的吴宇森、昆汀-塔伦蒂诺和吕克-贝松均产生了巨大影响。
《西西里家族》是浪漫黑帮片的经典。影片由当时法国影坛四杰的三杰助阵,颇有影响力,上影后阿兰.德龙的人气彪升,被梅尔维尔誉为“法国最具灵气的男星”,由于排得极富诗意,此片成为那个年代法国浪漫犯罪电影的代表。
70、80年代的美国黑帮电影,《教父》、《穷街陋巷》、《疤面煞星》、《美国往事》、《英雄本色》等等。
将杀手作为一种组织严密的职业出现是在1971年,由弗朗西斯-科波拉执导的黑帮史诗《教父》。在片中杀手作为黑帮家庭处理事务的一 种岗位,或者说是一种“负责人”,如同日本幕府武士一般效忠于自己的主子。“杀人”成了“执行自己的工作”,杀手们没有了任何道德含义,只是应大家族的需 要出现在他应该出现的场合的人。在《教父Ⅲ》中,甚至出现了一个“杀手世家”,杀手们个个具有如遗传般整齐划一、鬼斧神工的鬼魅风格。弗朗西斯-科波拉用 同情的视角来表现黑社会人物的人性,不同于早期的黑帮片,而正是他心中的这种独特的黑帮情结,加上他对美国文化的透彻理解才使他深刻地挖掘出上层建筑中的 黑暗细节及身处高位的人的内心寂寥。
1971年,《教父》在美国公映,几个星期内引起全国上下强烈反响,堪与《乱世佳人》(1939)和《日瓦戈医生》(1965)媲美。这部影片同时带来超过2亿美元的票房收入,对派拉蒙公司的“财政”收入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
老牌巨星马龙-白兰度在片中饰演维托-科莱昂—-一个从意大利移民美国的大家族的首领。这个大家族与黑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生意 往来”。但他良心未泯,拒绝利用自己的关系去经营和掩护一本万利的毒品生意,因此在竞争激烈的各大家族之间爆发了一场血腥的帮派之争。
《教父》的压倒性成功在观众心中无比震撼的树立了富于传奇色彩的杀手形象,由于过于吸引,该片甚至引起社会团体的抗议,该片最终不得 不把“黑手党”、“我们的事业”等个别有煽动性、褒扬性或敏感的字眼删除。1974、1990年,《教父》第二、第三部续集出现,再掀该类题材片高潮。在 续集中,由罗伯特-德尼罗饰演的年轻时期的教父“干下第一桩买卖”—-在楼道内射杀一个街区的地头蛇,整个过程以完美的长镜头拍摄,既表现了年轻教父 的残酷、果断、心思缜密,又展现了他稚嫩的兴奋和忐忑不安的一面。《教父》对这次刺杀行动的描绘可谓达到了古典戏剧的高度,和这一形象相比,其他电影中的 杀手就好比一盘散沙。
《穷街陋巷》故事发生在纽约曼哈顿的下东区,查理和周围的朋友一样,都是意大利移民的后代。他们没有正式的工作,靠做黑市生意和给黑 手党当喽罗为生。查理的好友乔尼是个喜欢惹是生非的家伙,目前他欠了黑市商人迈克尔一大笔钱,却无力偿还。 查理、乔尼和另外一个朋友托尼穷极无聊,到处闲逛,他们一起喝酒、打架、骗人,甚至在酒吧目睹了枪杀…… 查理与乔尼的表妹特丽莎真心相爱,可特丽莎十分厌倦查理现在的这种生活,并决心离开“小意大利”去寻找新的开始。查理的叔叔,黑手党头目马里奥得知侄子与 乔尼一家的关系后,却告诫他要远离这些“有问题”的人。
几次催债不成的迈克尔有些恼怒,查理为了平息此事,向他保证乔尼会尽早还钱。在托尼的酒吧里,迈克尔发现乔尼已经拿不出一个美圆时,愤怒地与他扭打在一起。乔尼突然拔出手枪对准迈克尔,迈克尔只好悻悻地离去。
查理、乔尼和特丽莎开车去看电影,并决定先去乡下躲避一阵。正当他们有说有笑的时候,后面的一辆汽车追了上来,车里的迈克尔伸出手枪向查理他们开火。查理的汽车跌撞到消防龙头上,受伤的三个年轻人,从车中爬出,在黑夜中发出了撕心裂肺的哭喊。
《穷街陋巷》是马丁.西科塞斯的成名作,也是他与罗伯特.德.尼罗合作的开始。罪恶和救赎,是西科塞斯电影永恒的主题。黑色,是西科 塞斯电影的另一个侧面。《教父》中的黑,是心灵深处,人际节点和处理事务的黑;而《穷街陋巷》、《都城风云》中人物的黑,是让人堵心,郁闷的黑!影片中的 人物和故事明显带有马丁.西科塞斯自身生活的印记,“穷街陋巷”所指的纽约“小意大利”区正是他出生成长的地方,而主人公查理内向的性格和对天主的虔诚也 有马丁.西科塞斯的影子。《穷街陋巷》和《谁在敲我的门》、《愤怒的公牛》、《好家伙》等很多马丁.西科塞斯作品一样,都存在着一种意裔美国人的种族情 结。这样的种族背景造就了马丁.西科塞斯不同于其他美国导演的价值观、社会观和宗教观。作为生活在美国社会底层的少数民族,意裔青年存在着一种自卑感,面 对残酷的现实,他们看似无意的殴斗、敲诈行为其实是一种消极的反抗和盲目的发泄。电影中的主人公查理就是这种意裔青年的代表,他有着复杂、矛盾的心理,表 面上他像周围的朋友一样做着毫无意义的琐事,但作为一个天主教徒,虔诚的他从内心对此深恶痛绝,他渴望美好生活却无力摆脱现有的一切。此后,查理这种孤独 矛盾的人物形象成为了马丁.西科塞斯作品当中的一种典型。
《美国往事》的导演瑟吉奥·雷侬总能给观众带来一种惊喜。他是讲故事的老手,也是制造幻觉的大师,他的电影象一贴催眠剂,让你不知不 觉地进入他所营造的情境,和他创造出来的人物一起在时间和空间之中游弋。《美国往事》的时间跨度长达近半个世纪,主人公不同时期的生活场景在片中交替出 现,时间的线索完全被打乱。观众只有从人物头发的灰白程度上推断这一段故事发生的年代。它就象一个巨大的迷宫,忽而千回百转,忽而豁然开朗。瑟吉奥·雷侬 的大气就体现在这里,他放得开,收得回。影片临近结束的时候,所有的线索后逐渐汇合,所有人物的命运一点点揭晓,影片慢慢地逼近自己的高潮。终于,一切事 情都清楚了,一切恩怨都分明了,一切帐目都结清了。谁赢了?这场游戏里没有胜利者。
在《美国往事》里,一切为人们所追求的东西,最终都走向了自己的反面。爱情变为憎恶,友谊导致背叛,成功招致毁灭。那些孩子从选择犯 罪生活的第一天起,就把生命的正常状态永远地放弃了,他们只能抓住剩下的东西,死死不放。除了犯罪所带来的金钱和刺激以外,其余的只有友谊,当友谊也最终 变质的时候,就只剩下毁灭一条路了,肉体上毁灭,或者精神上毁灭。或许,友谊从开始就是一场虚幻。瑟吉奥·雷侬带我们做了一个梦,并且成功地把这个梦保持 了三小时又四十五分钟。影片结束的时候,面条僵直的笑容久久地停留在画面上,我们从梦中醒来,站起身,回去继续做自己的事情。
自《教父》后,艾尔·帕西诺就与黑帮片结下不解之缘,这部《疤面煞星》以接近双倍的电影长度欲成为黑帮片的新史诗。可惜在大量火爆场 面之外未能呈现新的视野和思想深度。本片由奥立佛·史东重新编写,大导演布赖恩·帕尔马采用十分粗野暴力的手法重拍霍克斯的经典之作《疤面人》。帕西诺把 一个来自古巴的难民,后来在美国迈阿密的地下社会中游弋的黑帮分子演绎的淋漓尽致,充分诠译了那个年代,社会环境中的边缘人的孤独、冷血、乖张和狠辣,揭 示了那时美国社会的黑暗与丑恶。艾尔·帕西诺以他一贯的大动作来诠释容易暴怒的汤尼·米切尔,比之在《教父》中的形象更加生动逼真。
《英雄本色》,当年看这部电影的时候,站长为香港有这么好的电影而感动过,也曾经为小马哥为豪哥报仇断腿所感动过,当然现在看来影片的很多地方让人看着比 较傻气,也没有多少内涵,但他始终不能动摇他在毛毛熊心中的地位。我相信大家都看过这部片子,也是大多数人不较喜欢的一部片子,在这里我就不多说了。
而且在整个70、80年代里,阿尔.帕西诺和罗伯特.德尼罗几乎垄断了几部比较有代表意义的黑帮片,堪称黑帮片教父级的人物,演技纯熟,冷酷孤独,在这里,请让我叫一声:“大哥哥!”
90年代黑帮电影的战国时期,《好家伙》(盗亦有道)、《情枭的黎明》、《落水狗》、《低俗小说》、《唐尼.布拉斯科》、《分析游戏》等等。
一部现在电影中唯一堪与《教父》系列电影齐名的黑帮电影。《好家伙》中马丁.西科塞斯再次将自己的故乡纽约的“小意大利”搬上银幕,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主人公不再是无所事事的街头青年或者到处树敌的拳击手,而是活生生的黑社会分子。马丁.西科塞斯以十分纪实的手法在故事的发生地纽约 布鲁克林区进行实景拍摄,更邀请了很多当地的居民担任群众角色。《好家伙》看似传统意义上的黑帮片,实际要表达的是一种“美国梦”式的理想破灭。在秩序、 压迫、欲望和良心的夹缝中,好家伙种种不得已的行为恰恰说明了美国社会道德沦丧,失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影片的一开始,主人公亨利就说出了自己的理想: “在我看来,成为一个黑帮分子比当美国总统更酷。”随着亨利的成长,他的梦想逐渐实现,但他也同时发现了自己梦想的残酷与无情。与众多普通人为了金钱与权 势努力奋斗一样,影片中的黑帮分子也是为此而抢劫杀人,所以黑帮更可以看作社会的一个缩影。而亨利梦想的破灭同时也是所有“美国梦”式理想的破灭。由于马 丁.西科塞斯在影片中强调纪实性的风格,《好家伙》中的人物与故事显得格外真实可信。如果说科波拉的《教父》系列是黑帮浪漫主义史诗的话,《好家伙》则是 一部有关黑帮的纪实文学。
《情枭的黎明》讲述了一九七五年,尝了五年铁窗滋味的卡里托终于上欣得直,提前出狱,卡里托好友祈大卫引藨卡里托在夜总会工作,卡里托重遇旧日女友姬 儿,她在夜总会表演两个历过沧桑的人,一下子旧情复炽,祈大卫纵情毒品,卡里托被扯下水,一次,祈大卫干犯法勾当时被递个正着,为求脱身出卖卡里托,诬称 他再度犯罪……
此片将帕尔马与帕西诺再度拴在一起,帕西诺的每次出现都让观众为之一亮,特别是最后在黎明来临的一瞬间,他抱恨辞世,弥留之际他混浊凝滞的眼中对生命无限的依恋最为煽情。帕尔马有意在片中加入一些柔情元素,将此类黑帮电影展现到极致。
《落水狗》、《低俗小说》属于同一类型的影片,我想看中这两部片子的重要意义在于影片的风格和手法。从剧作结构上来看,昆汀屏弃了好莱坞式的传统方式, 而以视点间离的手法将全片叙事处理成一种首尾呼应的“圆形结构”。在这种新奇的整体结构下,《低俗小说》里面的每个故事却讲得条理清楚。《低俗小说》的叙 事结构的巧妙之处在于它既颠覆了传统电影的线性时空观念,又没有由于手法过于实验而丧失广大观众。
暴力始终是昆汀作品不可动摇的主题,影片中频繁的暴力场面正呼应了它的“圆形结构”,明确指出暴力事件的发生是循环而永无停止的。 《低俗小说》告诉我们:在生活中,包括战争、拳击等形式在内的暴力已经无所不在,在它面前生死、对错丝毫没有公正可言。而在暴力的掩盖下,昆汀实际上探讨 了一个更为深刻的问题——偶发事件对人命运的改变。象《低俗小说》的剧本上所说的,这三个故事实际上是一个故事,蜜娅的吸毒过量、布奇和马沙的巧遇、朱尔 斯经历的“神迹”以及餐馆里的抢劫等等都是生活中的偶发事件,而正是这些看似偶然的事情改变了人物的命运。
机智幽默的对话和出神入化的表演也都是《低俗小说》取得巨大成功的必要条件。昆汀所编写的对话独具风格,不但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 而且都蕴藏着底层文化及朴素的哲理。曾经在多部影视剧中担任演员的昆汀十分注重表演,他对表演的深刻理解使很多演员都非常喜欢同他一起工作。在《低俗小 说》中,出色的表演使得人物栩栩如生,给观众以真实深刻的印象。比如由塞缪尔·L·杰克逊扮演的朱尔斯就堪称电影史上的经典人物,昆汀的指导加上塞缪尔的 演技在影片中树立这个难度颇大的人物。更值得有提的是,正是由于在《低俗小说》中的精湛表演,约翰·特勒沃塔和布鲁斯·威利斯这两位“过气”的明星才重新 大放异彩,再次成为好莱坞的一线影星。
《低俗小说》的另一个特别之处,在于它对七十年代文化的复古和对底层文化的描述。类似于黑色帮派影片的风格,乡村、疯克的电影音乐, 朱尔斯蓬松爆炸的卷发以及蜜娅的紧身衬衫和喇叭裤都散发着七十年代的味道。而有关快餐、妆饰、毒品等内容的谈话,片中无处不在的俚语和脏话,都让观众更加 了解了美国底层的不同侧面。在影片的节奏控制、摄影风格、声音剪辑等方面,《低俗小说》也都有它独具匠心之处。也说明黑帮电影已经开始复苏。
刊末寄语:
当然有很多的黑帮片没有提到,黑帮片走到今天,有着它深远的历史和文化特征,风格和手法也大相径庭,现在的黑帮片承受了太多的文化意义, 已经无法准确的划定“黑帮片”的界限,但是我们还是喜欢黑帮片的风格和那给以我们回忆的七十年代的音乐。而且马丁.西科塞斯的新作《纽约黑帮》也马上要上 映了,我们拭目以待吧!!
总括来写全世界的黑帮电影,很难写,还是分国家好些,因为各个国家的黑帮片演变基本还是相互独立的系统,避免了跳来跳去的尴尬,抓不住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