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到处是一些算不过来帐的人大谈票房,尤其是一些觉得自己做媒体或者做一些跟产业搭边工作的人,这种钱不咬手的哲学真是越来越烦人,烦人也就算了,还算不过来帐,2006年最赚钱的电影是哪部?当然是《疯狂的石头》,我这个人,是最不愿意谈票房的,但我相当尊重数字。被人说吐了,也反过来吐吐别人。宁浩当然是2006年最赚钱的中国导演,这是铁打的事实,投资400万,我看到一个后来的票房数字是8000万,投入产出比:1比20,就算上数据的水份(这个“水份帐”在中国是算不清的,所以,尽量别总来美国那套,说中国电影),算它1比10,请问哪一部国产电影在2006年达到了投资于10倍的票房?对《黄金甲》这种吹上天的所谓“挽救中国电影市场”的超级电影,全球要是能拿30亿人民币的票房,我就从艾菲尔铁塔上跳下去。
一些假模假式的人,张嘴海外市场,闭嘴北美票房,我拜托,请你到实际的海外生活两天,再闭上你的嘴巴。中国电影的海外市场,那纯粹是一个美丽的扯淡,拿来虎虎不明真相的小孩吧,用来在国内做宣传时自我催眠吧。以法国为例,所有的亚洲电影,即使你历史空前绝后大投资,吹得天花乱坠,周润发巩俐加任何人,对不起,请进艺术院线,巴黎等大型城市之外,每个城市只有一家小型艺术院线,放映3周,100个座,自己掰手指头算算吧。一部400万的《石头》和一部3亿的《黄金甲》在法国上映(如果他们都能上映的话)的上座数,上下不会超出3000人吧,对于法国观众都是一样的,《PTU》和《无极》制作费差那么大,票房数对于法国总额可以用均数一并处理掉。亚洲电影、非洲电影加周边第三世界电影的票房总额,只占5%,我不相信美国的情况会比法国好多少,一部牛逼吹到天上的中国电影,也就是在每年那5%到10%里,去抢两个座。经常去电影院的法国观众(美国观众也应该差不多)里,10个里会有1个能去亚洲电影就算不错了,还不一定是《黄金甲》,多数观众,即使看看2流商业片,可能都不会看亚洲电影。《无极》在法国上映的时候,巴黎上了几家主流院线,其他城市都是艺术院线,票房都是有数的。一部中国电影,本土票房永远要占到90%左右,一部小心砸给一个外国大头,那也是偶然系数,所谓国际制作出征海外这个那个,哪个国家没有电影保护政策,让你随便“征”?
请一些人在开会吹牛的时候,把嘴巴边上的沫子抹干净,请用大脑思考,再谈你手里那些狗屁数字。
有一些做媒体的人,还有一些做产业的人,经常会言之凿凿票房市场,这里有一部份是职业强迫症,就像做报纸杂志的人经常谈发行数字一样,这种感情我能理解。但还有一部分,是“数字民族主义”,没有大片,电影市场能这么好吗?没有大片,能有这么多票房?没有大片,中国电影能有活路吗?对不起,我不能理解,你这不是电影爱国,弄不好就是数字误国,数字能挽救中国的电影产业,那大跃进时期中国已经是世界电影强国了。大片救国,请先好好学学经济,如果说票房有起色,市场有进步,绝不仅仅是电影制作一个方面的因素。
1996年之前,中国还没有几家真正的现在这样的日报媒体,党报时代,谁会去报道电影新闻,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电影市场的复苏,能与都市报的兴起没关系么?能与新闻类周刊的兴起没关系么?今天坐在家里有人送报纸,看电视,知道哪部片子要上映,1995年的时候,要自己到录像厅门口去看招牌。一旦中国现代媒体成熟了,即使没有大片,记者就不吃饭么?难道报道大片才有饭吃?没有大片就都等着饿死?3亿的黄金甲或无极,换成全年60部《疯狂的石头》的电影全年连放,那每个礼拜记者都报道不过来。
录像厅的兴起,开始让80时代的城市青年开始接触电影,1993年之前,VCD还不存在的时候,中国有多少真正的电影观众?有多少人看过多少电影?有线电视频道刚刚出现时,频繁盗播美国电影和香港电影以获取观众,之前谁能把电影送到你家?国产家电业的发展,让中国人开始以较低而不断变低的价钱,营建家庭影院,伴随DVD的出现,家庭观影培养了一代人的生活方式。电影产业放开,新型院线的出现,灵活地采取各种措施适应市场和观众,电影院才又重新成为一种城市消费场所。难道这些城市电影文化的兴起,就跟现在的电影市场复苏没关系么?
大片救国论,目前仍是一个相当简单的荒唐论断,大片可以“拉动”市场,这是当然,但请别以大片代市场,别以数字代救国,别动不动就拉民族主义和数字的大旗,当你的虎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