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电影大脑

人的“电影大脑”

image020.jpg

大麻素与神经元

如果不依靠白鼠,现代脑医学很难发现人脑的秘密。2005年,法国ATRE电视台播放了一组关于人脑的纪录片,这组纪录片做的非常棒,把大脑这个如 此抽象和复杂的东西,做得非常适合大脑识别。脑科学主要依靠白鼠实验,人们把白鼠关在一个复杂的封闭空间中,释放出各种干扰信息,白鼠就开始在复杂空间中 活动,形成一定的规律。一段时间后,科学家再把这些白鼠放到一个简单空间中,这个空间与原来那个复杂空间相通,继续释放干扰信息,结果,尽管新的空间很简 单,但白鼠不约而同地跑回到复杂的空间中。按道理来讲,单纯空间更适合生存,但脑对环境的选择,可能与客观事实的真相无关。这说明,脑的判断与客观真相不 完全一致,世界有一套真相,人脑有另一套“真理系统”。

脑用来判断信息、控制行为的是中枢神经元,神经元们的主要工作就是通过定位和转向,处理信息。定位,可以处理具有基本规律的信息,形成记忆等,这是常态,转向则让神经元接触更多信息,刺激新细胞合成,创造异态。

人脑与鼠脑是有区别的,人脑能自造大麻素。距瑞典2006年的研究成果,人在胎儿时期可以自己产生大麻素(encocannabinoid),这种 大麻素一旦被激活,能促进脑细胞形成,让胎儿形成智力。这叫内原性大麻素,浓度比一般大麻还高,但神经元定位更准确,比服用大麻的效果还好。大麻之所以能 让人致幻,是因为大麻素能刺激神经元蛋白与新细胞合成,制造出“非常态”知觉。

“电影大脑”

库布里克的《发条橙子》几乎是对人脑与知觉的最好的样本作品,小混混服用致幻剂去实施暴力,科学家又用知觉刺激抑制罪犯,这些知觉原理,在脑科学中都得到 了合法证明。人对视听知觉的处理,都是在大脑的某些区域完成的,我们就把大脑皮质中所有关于视觉和听觉的反射区,叫做“电影大脑”。“电影大脑”的工作状 态与看电影息息相关。

人脑中有2千亿脑细胞,可以储存1千亿条信息,存储能力相当于一皮箱的手机SIM卡,体积却不到两个拳头那么大。人的思想每小时游走150公里,比 汽车还快,神经元的交错线路可以容纳超过百兆的流量,是世上最精密的CPU。在这个大脑中,负责视听知觉的“电影大脑”处于大脑负责知觉、记忆、语言和情 感的地带,是脑中之脑。

人的“电影大脑”是天生的,人生来就能看电影。人至少有80%的外界信息是通过视觉获得,所以电影大脑首先是视觉皮层(visual cortex)。猴子的视觉皮层就有35个,那人的就更多。这些皮层主要位于人的左脑,主要处理各种视觉信息,并通过语言系统表达出来。不同的皮层,活动 能力是不一样的,但这不影响人解读影像的能力,问题在与皮层之间的信息配合和瞬间过滤。所以,电影大脑的工作情况跟皮层先天条件没有关系,人不可能没有电 影领悟力,某些理科生说自己没有艺术细胞,错!人脑天生具有处理视听信息并进行表达的能力,这个过程产生的情感加工是动物所无法完成的,所以有人说某某是 天生的戏子,也错。电影面前,人人平等,不但天生,而且在婴儿时代就可以看电影,人在胎儿阶段就能辨别和处理声音,出生以后,视知觉模型形成之后,就能看 电影,2岁大的孩子就能看动画片,电影大脑已经正常工作了。

但人“电影大脑”的高级程度就有差别了。人人都唱卡拉OK,但人跟人理解音乐的差别可是千差万别。卡拉OK的主要功能还不是音乐性的,它是通过自我 催眠来缓解精神压力的社会解压器,但从大脑上讲,唱歌与绘画都是通过模仿、训练并完成影音形象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反复锻炼电影大脑的神经元完成的。所 以,除了先天“影盲”(生理性的视听功能损伤),多数人在理解电影方面的能力差异,都是电影大脑在后天训练的结果。

这就是大麻与艺术苦苦纠缠的深刻原因。在大麻素刺激下,大脑的中枢神经元能获得常态下无法得到的知觉经验,所谓“灵感”么?除了大麻,其他刺激电影大脑神经元的物质也有相似作用,嗜尼古丁、咖啡因和可卡因的作家、画家和音乐家就太多了。

模仿、镜像系统与马达路径

有没有正常训练“电影大脑”的方式呢?这要知道电影大脑的工作原理。

20世纪60年代,法国人类学家马塞尔·儒斯(Marcel Jousse)发表专著,提出人类行为表达的演变规律是通过“模仿”(mimisme)和“节奏”(rythmisme)来完成的,他说,人类行为的改善 方式,包括劳动和艺术,都是依靠模仿实现的,人从模仿自然界开始,到相互模仿和代际模仿,最终人类创造了传授模仿技艺的体制,比如教会和学校,而节奏则起 到了辅助记忆生成并认识规律的作用。他认为,人的行为之间有共通性,甚至是那些八杆子打不到的部族之间也如此。

那么在艺术作品之间呢?热奈特的超文本理论与他不谋而合。热奈特认为在文本之间存在一种“共性”,一部作品,总在某种程度上,有意识或无意识,与历史上某一部作品或某些作品之间存在相关性,如果是有意模仿,他称为戏仿,无意模仿,则是为超文本性。

综合这两种说法,似乎看电影是模仿,拍电影也是模仿。你不信?荷兰学者恺耶斯(C. Keyers)等人证明,人的电影大脑中存在一种由马达神经细胞构成的神经系统,他把它叫做“镜像系统”(mirror neuron system),它能激活一种马达路径(motor pathways),让人具有模仿能力,这种模仿是通过视觉皮层完成的。但他们实验的结果,证明人在观看电影时,镜像系统会立即激活他们的马达路径,而这 些路径与电影放因的内容有关。

模仿,当然是大脑工作的重要手段,但电影大脑所控制的模仿,与马塞尔·儒斯的模仿说有一个差异,镜像系统激活的模仿,不是模仿动作,而是模仿“效 果”。科学家们让16个正常人和2个没有手臂的人同时看一部电影,电影上反复演一只手抓起一个被子,正常人的镜像系统激活的马达路径是手的,而没有手臂的 人则在第一时间激活了脚的路径,这说明人通过视听知觉的模拟,不是一比一地抄袭动作,而是模仿目的,模仿效果。

所以,关键在于,大脑如何认识视听经验呈现的目的,在大脑皮质上获得了什么效果。

脑级与观众

人脑接收视听信息的效果,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低级的,或者说是动物性的。

神经心理学家威特汉姆(N. Wertheim)1977年做过一个实验,让人和狗同时听莫扎特音乐,并监测他们的脑活动,发现人与狗都能听音乐,但他们听莫扎特时的大脑工作状态不 同。简单地说,狗脑能识别音乐中的物理变化,但情感、情绪的加工能力还不到人类的百分之一。也就是说,狗能注意到莫扎特音乐中的强弱、频率、信号形和时间 等因素,并能根据这些特征进行记忆,但狗没有人脑的情感加工,狗绝不会一边听音乐,一边对自己说:哎呀,这段音乐我比较喜欢,这段音乐有很浓的19世纪色 彩。

所以,视听知觉的动物性效果是模仿的基础,这些效果在电影大脑的皮层上有一定规律,比如光谱和声谱的可察觉范围,比如当人看到两种频率超过25赫兹 的颜色,呈现在大脑皮层上就是它们的混合色,再比如我们最熟悉的似动现象中的24格原理等。光与声的性质、强弱、速度与长短等物理性特征,是电影大脑工作 的基础对象,这涉及到人对声光物理知觉的感受原理。追求这种低级知觉效果的电影,就是所谓的视听轰炸电影,大场面、大声、快节奏等。

而高级效果,就是所谓人不同于狗的视听知觉能力,是情感加工和逻辑加工。狗听到大声也会吓倒,但狗不会组织剧情和缝合剪辑,更解释不了电影中的对 白,但人能,人的可致幻性就在于人的电影大脑,具有超越低级刺激而对视听信息进行分析,并形成情感和逻辑的能力,这才高级。镜像系统启动马达路径去模仿, 是这种高级效果提供的。前苏共强调电影的宣教作用,是相当符合脑科学的。

但这不是全部。除了依赖动物性效果,沉迷大片,模仿高级效果,看什么学什么,人在电影面前还有其他选择,脑科学发现,人脑高级而又高级的地方在于,主管视听的电影大脑,不完全位于主管五官、进行语言分析的左脑,因此左脑的工作不能百分之百控制人的电影知觉。

众所周知,大脑有两个半球,右半球不是白长的,电影大脑主要位于左半球,但也有一小部分位于右半球,主要集中在右脑下方,这一小部分皮层有一种特殊 能力,就是把信息“图形化”,因此右脑在消化视听方面比左脑强,速度比左脑快,而且能产生大量创造性信息,左脑与知性有关,但右脑与潜意识有关,所以电影 大脑在右脑的部分,是想象力的来源。应该说,在一个到处是视觉垃圾的年代,想象力才是锻炼电影大脑的珍稀资源。右脑比左脑更独立,它不依靠动物性知觉,能 独立发挥想象,并把思考图形化。伟大的右脑,是我们感受电影、加工电影并能独立地、创造性地反思电影的关键。

果蝇与自由意志

如果按照电影大脑划分观众,那么你是左脑动物型观众,还是左脑情感逻辑加工型观众?还是右脑型观众呢?如果人看电影,能通过脑科学这样信息输入、输出来简 单解决,是不是太没趣了?人类艺术这么多年,不是白折腾了?不。脑科学留给了我们一个理想主义悬念,德国科学家证明,人脑中可能存在自由意志,他们把果蝇 放在一个没有任何信息的空间中,发现果蝇的飞翔,既不是机械地乱飞,也不是接受外部刺激而飞,它能自由飞翔,它可能有自由意志。我相信。

本文已发表于2007年8月《看电影》杂志,版权所有,请勿转载。

《人的电影大脑》上的3个想法

  1. 发现一巨伟大但被遗忘的导演:Yevgeni Bauer。俄罗斯十月革命前就拍了很多牛片,库里肖夫曾经担任过他的助手。BFI出品了他的作品集:Mad Love。

  2. 这张盘我回国买到了。这次回国只买了200张碟,都是觉得非买不可的。回来路过北京,因为时间短,就没跟你约上,我的事情你要多帮忙喽。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