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第60届戛纳电影节属于罗马尼亚人。
2年前,当我们在布努艾尔厅看完《拉扎罗库先生之死》后,依稀记得电影宫的楼梯上,一些人小心地谈到“罗马尼亚电影”这个概念。2001年到2005年间,“后齐奥塞斯库时代”的新罗马尼亚电影悄悄渗透进世界各国电影节的排片表上,但在那时,关于罗马尼亚电影的共识始终处于假设的状态,在喧嚣无比的戛纳,罗马尼亚电影,好比泰国电影和匈牙利电影一样,属于非常边缘的“小声话题”。
在齐奥塞斯库时期(1967-1989),左翼极权政府对电影工业进一步国有化,导致电影工业沦为国家宣传工具,电影几乎被电视所吞并,1967年到1989年间,罗马尼亚平均每年仅出品30部影片,其中多数是齐奥塞斯库政府的传声筒。这个时期的电影创作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Mircea Daneliuc为代表的体制内创作,颇似捷克同期的新浪潮电影那种回避现实的夸张、荒诞风格,另一种是以Mircea Veroiu为代表的流亡电影,近似于塔可夫斯基的政治文化反思作品。1989年,齐奥塞斯库政府垮台,罗马尼亚恢复了电影教育,电影创作开始复苏。Lucian Pintilie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是1992年的《橡树》。但直到2000年,罗马尼亚的政策才真正向电影产业倾斜,国家开始资助电影教育机构,资助青年导演创作,一批成长于齐奥塞斯库末期和新时期的导演开始崭露头角。
1979年以来,罗马尼亚电影入围戛纳电影节竞赛单元的作品很少,这些影片多出现在短片、导演双周、国际影评人周和一种关注单元,而今年《4个月3周2天》一入围就获得了金棕榈,这说明了戛纳电影节的一种关注单元等小单元在发掘世界电影方面所取得的成绩。
《4个月3周2天》展现了独裁时代对人的伤害,表达了一种对“时代伤痕”的自我抚慰,而《加州之梦》则从德国时代的1944到美国时代的2006,反映了从二战到科索沃战争,罗马尼亚人寻找民族身份的“寻根情结”,因此,新罗马尼亚电影与中国“第五代”颇有几分相似之处。
然而,这几部罗马尼亚电影在美学上却表现出相当惊人的相似性:对摄影机的自由运用创造出一种“特写写实主义”风格。《拉扎罗司库先生之死》、《4个月3周2天》和《加州之梦》都体现出这个特征,前两部有统一的暗调风格,整部影片的画面都是不透明的,以暗示出独裁时代压抑的政治空气。与《霸王别姬》、《活着》、《蓝风筝》侧重于描述跨越时代的个体命运不同,新罗马尼亚电影一开始就聚焦于小题材和小跨度,故事一般就发生在一夜、一天或几天之内。在画面上,与张艺谋早期的大全景相对,孟鸠、奈麦斯库等新罗马尼亚导演大量使用中近景拍摄(颇似《鬼子来了》),摄影机将画面内多余的陈述排除掉,聚焦于人物(《拉扎罗斯库先生之死》《4个月3周2天》)和事件(《加州之梦》)。这种“特写写实主义”完全是阿城先生所说的“电影减法”,与《颐和园》、《盲山》和《夜车》这些在故事之外不断在各种社会问题之间摇摆的不同,《4个月3周2天》始终紧密跟随主人公活动,导演把多余的陈述和表达从电影里一一删除,完全集中在小格局中,甚至在室内拍摄,也大量使用画外空间,他曾删掉一些已经拍好的段落,以保证叙事节奏的完整性。这种近(机位近)、跟(跟拍)、小(故事小)、实(突出细节)的风格,反而促使这一代罗马尼亚人的“伤痕题材”和“寻根题材”从影像内部爆发出来。
克里斯蒂安·孟鸠(Cristian Mungiu),当我们连他名字的拼法还不能确定的时候,他已成为金棕榈榜单上的新科状元,这是历史上第一个罗马尼亚金棕榈,孟鸠这个名字则成为罗马尼亚新电影20年来来的里程碑。
克里斯蒂安·孟鸠1968年生于罗马尼亚的小城拉兹(Lasi),最早他在拉兹大学学习英国文学专业,后转入布加勒斯特大学学习电影导演。在大学期间,孟鸠曾在大学教书,为报纸、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等传媒撰写评论。在学习电影期间,孟鸠开始为一些在罗马尼亚境内拍摄的外国电影做助理导演。1998年,他获得了电影学文凭,开始执导短片,开始了导演生涯。2002年,他的第一部长片《西方》(Occident)入围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La Quinzine de réalisateurs)并获得该单元的年度大奖。2003年,他凭《西方》在世界各地电影节获得的奖金,在布加勒斯特成立了独立制作公司默布拉公司(Mobra Films)。在《4个月3周2天》之前,他原计划与布加勒斯特电视台合作拍摄一部电视电影《黄金时代寓言集》(Tales from the Golden Age),一部由反应罗马尼亚独裁时期的带有荒诞喜剧色彩的小故事集,但孟鸠觉得这种风格并不适合自己,于是他自己做制片,把这部电影交给几个青年导演来拍,自己则全面投入到《4个月3周2天》的创作中来。
《4个月3周2天》的创作开始于2006年8月,从剧本写作到完成后期制作,整个周期不超过半年时间。影片剧本根据他青年时代的亲身经历写成,但为了更贴近当年堕胎现象的真实状况,他调查访问了很多有过堕胎经历的同龄人,但他并不是将这些因素杂揉到一个故事中,而是在一个故事中创造了出全部的“现象氛围”和“时代空气”。
我不是很喜欢那些敏感题材的影片,尤其专门捕捉敏感题材的导演,对于有特定时代背景的特定社会,敏感题材往往演变成有电影弱国导演的“荣誉垫脚石”。在现代艺术里和电影领域,始终都有这些“时事洞察家”和“文化投机者”。当然题材敏感本身不是问题,是“题材主义电影”的美学多数会被题材本身破坏掉,况且题材自身的震撼性与导演艺术才华之间不能划等号。总之,那些刻意揭露社会阴暗面的影片出现在国际电影节上,我对它的好感就立即打了折扣。艺术电影中的题材主义与商业电影中的审美疲劳是一致的,看多了这种电影,外国人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尽管我对堕胎这个题材本身好感不多,但《4个月3周2天》的成功绝不仅仅是它的题材,而是导演对题材界限的有力把握,以及他强悍的富有爆发力的美学。影片的题材背景:齐奥塞斯库时代的高压统治,在影片中是没有被呈现的,甚至是利用广播、电视新闻、报纸、擦边而过的革命和屠杀都没有,孟鸠始终把镜头限定在题材内部,甚至是内部的内部,观察两个女孩面在堕胎事件的生活,旁支末节的题材补充几乎是零,但对于这个独特的高压政治背景,导演采用了压抑、局促和阴冷的影调来表现,从影片第一个画面开始,人们就感觉到一种不透明的生活,阴暗的气候和生活环境,对于时代特征,导演用了Kent香烟、深色调汽车和时装等富有时代特点的细节来表达,而故事的节奏始终没有因为时代背景的题材野心所打断,整部影片看下来,观众的心理重心始终被情节调动着,节奏和悬念在这部寓言性作品中非常突出。
全片运用了实景拍摄,没有配乐。逼近、跟拍、小景别和写实,是这部电影技术美学上最突出的特点。整部电影的摄影都跟欧洲学院派的章法完全不同,一种类似特写一般的写实主义,摄影机始终位于人物和故事的内部,凡是多余的表达都被限制在画框之外。比如在室内景中两个女孩的对话,既不用中景同时表达两个人,也不用正反打,而是用摄影机对准对故事的情绪最有张力的其中一个人,大胆地运用画外空间,有时甚至是摄影机背后的空间,这种有如特写一般的集中描述,给人的印象特别强烈。视野内的人物和故事,始终与画外的故事和人物相联,但摄影机只是集中阐述其中最富有感染力的部分,而观众除了感受到两个女孩痛苦、恐惧的精神状态之外,更被画面外的事实调动起来,比如当影片接近结尾时,加比塔的流产后的情况甚至成为这个非悬疑片的“麦高芬”,人们期待看到这个女孩在堕胎之后的情形,她是否发生了危险?她的精神状态如何?以及如何处理打下的胎儿等等。在这种近、跟、小、实的风格中,导演对于观众心理的控制始终是主动的,他始终把握着人们在这个故事中可能观看的局部细节。
在影片的意识形态上,导演已经不把堕胎事件看作一个死人的道德事件(在这方面,他的观念与人道主义观点是相背离的),而成为高压政治下,人们追求自由的反叛行动。自从1970年罗马尼亚禁止堕胎以来,人口数量急剧上升,平均每个小学从2个班级扩展到10个班级。而在整个齐奥塞斯库时代,罗马尼亚死于地下堕胎的妇女达50万人,因此孟鸠把堕胎看作当时罗马尼亚青年追求自由的一种行动方式来表现,这解释了奥蒂丽娅全部行为的内在动机。当然,堕胎本身仍是一个关于人性的事件,因此我想更多人受这部电影感动,不仅仅是导演本身所想表达的意识形态意图,尽管当今世界仍有数目巨大的女性出于不同原因堕胎,但具体到每一个人,每一个经历堕胎事件的个体来说,堕胎都是一次震撼性的创伤经历,我们可以把堕胎放在具体的政治背景、道德背景和宗教背景中去讨论,但它归根结底是一个人性问题。
扮演奥蒂丽娅的女主演安娜玛丽娅·玛林卡(Anamaria Marinca),她的表演相当出色,她的身体运动主导了整部电影摄影机运动的韵律。孟鸠评价说:“整部影片都扛在了她的肩上”。对于故事的核心人物,她的表演与孟鸠追求的风格非常贴切,堕胎事件的主角不是她,但她是整个事件的策划者、目击者和经历者,她完美地表达出堕胎事件的全部冰冷而痛苦的气氛,她坚守友谊,承担着整个事件的责任。对于一个在当时罗马尼亚社会的女人来说,堕胎是痛苦、恐怖而隐秘的事,堕胎是违法的,这要求这个人物在大多数时间里,都不能在其他人面前流露出任何关于堕胎的征兆,也就是说,她要表演那种巴拉兹·贝拉所说的“微相学”:在“无”中表演“有”。在戛纳,一个未成文的传统是,获得金棕榈的影片就不能再获其他奖了,尽管这条规则在历史上被多次打破(《美丽的罗塞塔》获得了金棕榈和最佳女演员,《大象》获得了金棕榈和最佳导演奖等),但作为一般性规则,还是被许多人遵守。所以这个表演上比全度妍更加优秀的女演员没有获得最佳女主演。
《4个月3周2天》(4 Luni, 3 saptamini si 2 zile)
导演:克里斯蒂安·孟鸠(Cristian Mungiu)
语言:罗马尼亚语
片长:113分钟
戛纳电影节2007年竞赛单元,金棕榈奖
《银幕》综合评分:3.2
《电影手册》:★★★★
《看电影》:★★★☆剧情简介:
1987年2月,罗马尼亚左翼极权政府统治后期,布加勒斯特的两个女大学生奥蒂丽娅(Otilia)和加比塔(Gabita)是大学宿舍室友。加比塔怀孕 了,但在当时,堕胎是违法的,奥蒂丽娅决定帮她秘密堕胎。她们从朋友那里筹集钱,通过同学介绍找到一个名叫贝贝的医生(M.Bebe),他同意在一间旅店 里为加比塔进行流产手术。但贝贝医生拒绝了两个女孩的钱,要求她们用身体进行交换。加比塔怀孕已4个月,如果不及时做手术就会有生命危险。两个女孩只好同 意贝贝医生的要求。手术过后,贝贝医生就离开了,加比塔在房间等待流产,奥蒂丽娅则要赶到男朋友家,参加男朋友母亲的生日会。奥蒂丽娅把帮助加比塔堕胎的 事告诉了男朋友,并暗示他自己也怀孕了。由于担心加比塔的安危,奥蒂丽娅连夜赶回旅店,加比塔已顺利流产,奥蒂丽娅帮助她把胎儿处理掉,再次返回旅店时已 是凌晨,经过2天的奔波,两个女孩终于坐在餐厅里,准备好好吃一顿饭。
上周刚看完一部英国电视电影《性交易》(Sex Traffic)。
深深被打动的除了充满争议的题材外,还对这位罗马尼亚年轻女演员Anamaria Marinca的充满爆发力的演技深深感动不已。
更想不到的是《性交易》(Sex Traffic)只是她的电影处女作演出!!!一举夺下当年英国电视电影奥斯卡的最佳女演员。这个女演员的星途一片光明,据说她还将出现在科波拉的新作《Youth Withou Youth》里,非常期待!
再推荐一部罗马尼亚电影《布加勒斯特东12点8分》(A fost sau n-a fost?):曾获得去年戛纳电影节金摄影机大奖。
我也写了一小篇关于这个电影的评论,但是没有做这么多的考据,只是抒发一下自己模糊的想法。http://yangbeichen.blogbus.com/index_4.html
北辰你好,好久不见,文章写的很有劲。对于死婴镜头,我反而觉很必要,这是争论最凶的,如果不要,我想了想,反而不完整,感觉没高潮。这片子悬念感很强,像悬疑片,我始终认为堕胎的女朋友会出事。要说在美学上有大创建,没有,但我觉得不错,结合其他几部罗马尼亚电影看,他们在宽银幕配置和叙事上,比中国导演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