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之边

天堂之边

《另一边》获得最佳编剧奖是无可争议的,剧本为影片的成功起到了核心作用,汉娜·许古拉(Hanna Scygulla)评价说:“这是我见过的最有力量的剧本。”青年导演应亮认为:“甚至是另一部《暴雨将至》!”

当影片第一小节“娅特之死”临近结束时,我曾对整部电影灰心了,认为这是一部非常平庸的电影,是剧本的力量让我重新对这个故事来了兴致。这个故事非常复杂,两个国家、三个家庭、两代人,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这些关系交待清楚不太容易,当然,这个故事的结构与最近几年流行的“多线索交叉”的“马赛克叙事法”电影(《撞车》《巴别塔》)有些重复,我们甚至可以联想到《太阳照常升起》的时空交错结构与《另一边》的相似之处。但法提·阿金对伊纳力图式的叙事向前发展一步,他没有让这些故事像《暴雨将至》那样,像一个圆一样封闭对接起来,他利用了故事的偶然性,但放弃了《暴雨将至》中那种对偶然性的无限戏剧化,最终故事处于开放的状态,尤其关于艾坦的核心线索,奈嘉并不知道艾坦的样子,因此即使他最终通过苏珊认识了艾坦,也不知道她就是娅特的女儿,影片到最后,三个人物奈嘉、苏珊和艾坦彼此不知道他们之间存在着如此复杂的关系,艾坦不知道自己的母亲在德国做妓女,始终认为她是鞋店的售货员,更不知道她已经被奈嘉的父亲失手杀死,影片的最后,奈嘉被苏珊所感动,一个人来到海边,等待出海钓鱼的父亲回来。

在故事结构上的特点之外,影片的电影表达上没有太多特色,不像其他参赛片在长镜头、摄影和声音上所做的各种尝试,可能导演不希望特殊的视听效果,干扰观众对故事的关注。但影片运用了许多土耳其音乐,并且从德国到土耳其,从大学校园到政治监狱,整部影片的空间变化比较大,但整体上看,由于剧情的作用力很大,让人感觉比较连贯,空间的连贯感是通过几个反复出现的特定场景实现的:大学教室、奈嘉的书店、运尸体的飞机场、藏枪的顶楼和奈嘉住处的胡同等,这些地点都在不同的情节点上出现,以防过大的空间变化让观众感觉迷失。

汉娜·许古拉再次出现在银幕上,一定让喜欢法斯宾德的人非常兴奋。她表演的母亲苏珊戏份不多,但印象却非常深刻。这个母亲本身是“68一代”人,年轻时曾autostop从汉堡一路走到印度,所以她能理解女儿洛特的那种同性之爱和不可自拔,也能理解艾坦对革命的冲动和盲目,但作为一个母亲,她不希望女儿受到伤害。影片最令我感动的一场戏是她在女儿死在土耳其后,只身来到德国,她住进了女儿住过的房间,第二天一早,她一个人来到监狱看望艾坦。艾坦一见到她就哭了,说对不起,但苏珊露出了慈祥的笑容,她本来应该恨这个害死自己女儿的女孩,但她却说,我是来帮助你的,因为洛特是来帮你的,我要实现她的愿望,这种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感情变化,深化了这个母亲的形象,她的宽忍、慈祥以及痛苦在这一瞬间爆发出来,一段很平常的戏,把整个故事带到了高潮。

法提·阿金如果把故事立足于德国和土耳其之间的关系上,那影片还不会产生这么好的效果,当然,当人们想到德国和土耳其时,两个国家之间在历史上的各种恩怨就顺理成章地呈现出来,包括二战后土耳其移民参与德国重建,这种关系与法国/阿尔及利亚的关系非常相似,一些很敏感的历史问题和现实话题完全可以进入到这个题材,但法提·阿金没有这么做,而是把重心放在描写人和命运上来,而不是纠缠于题材的敏感话题,许多参加国际电影节的“政治电影”,因为敏感话题而受到重视,但我觉得人性的敏感度始终高于历史和政治,而中国在戛纳最成功的三部电影《霸王别姬》、《活着》和《鬼子来了》,都是那种“人性高于政治性”的电影,这些电影的成功在于他们对人和命运的重视程度,超过了简单陈述一段敏感历史,这种感情是人类共通的感情,不会因具体的国家和地域而产生任何理解障碍,展现一个生动的、丰富的、带有具体时代特征的个体,总是比展现时代场景、政治面貌更难,就像尼采那句话,“身体是衡量历史的标准”,时代总是变化的,但人受命运的感召而产生的爱,母爱、情爱和博爱却始终不变的,尽管很多人功于利用人类的感情,但人的灵魂属性是不会随着电影技术和技巧的变化有任何变化,法提·阿金的成功就在于此。

《天堂之边》(Auf der anderen seite)
导演:法提·阿金(Fatih Akin)
语言:德语、土耳其语
片长:122分钟
竞赛单元
第60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剧本奖
《银幕》综合评分:2.6
《电影手册》(让-米歇尔·傅东):★☆☆☆
《看电影》:★★★★
剧情:
影片讲述了德国、土耳其的三个家庭中两代人的故事,影片中的故事一半发生在德国,一半发生在土耳其,两边的故事彼此有关联。在德国,一对土耳其父子过着平静的生活,父亲阿里(Ali)决定与土耳其妓女娅特(Yeter)生活在一起,他的儿子奈嘉(Nejat)是德国大学的文学教师,他了解娅特把自己赚来的钱都给了在伊斯坦布尔读大学的女儿艾坦(Ayten)。在一场事故中,阿里失手打死了娅特,父子关系从此断裂,奈嘉决定返回伊斯坦布尔,找到娅特的女儿艾坦,继续支持她读书。然而他不知道,艾坦在大学已经成为激进的库尔德革命者,为了逃避土耳其警察的追捕,她已经秘密潜往德国汉堡,开始寻找自己的母亲。无意间,艾坦认识了德国女大学生洛特(Lotte),洛特把艾坦请到自己家里住,洛特的母亲苏珊并不喜欢这个女孩。在交往中,洛特爱上了艾坦,但不久艾坦便被德国警察抓获而遣送回土耳其,洛特一时冲动,执意要去伊斯坦布尔去找她。在伊斯坦布尔,她在奈嘉的家中租到一间房子,但她发现帮助艾坦出狱几乎是徒劳的。结果,洛特在为艾坦去取一只枪时,被土耳其孩子杀害,于是带着巨大的悲痛,苏珊来到了伊斯坦布尔,住进了女儿的房间,并坚持完成女儿的遗愿:帮助艾坦出狱,而奈嘉被苏珊的行为感动,取寻找自己的父亲⋯⋯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