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提出一个词,我希望它能被写入史册。
一个牛逼的电影史概念,无论你怎么叫,比如“作者论”也好,“作者政治”也好,不是因为它的叫法有多么动听,提法有多么创新,而在于它能在一定范围内概括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个现象发生了,它事实确证,不可回避,我们就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词来概括它。如果说1990年代的中国电影,可以用张献民在网络上广泛传播的文章《90禁片史》中的“禁映”二字,来形容第五代到第六代过度时期,独立电影发展的某种策略及其形态,那么今天,尤其是当“华语电影”这个概念在电影市场无可争议的事实下被广泛认同后,无疑涌现出另一种现象:和谐版现象。
和谐,英文harmony,来自拉丁文,音乐术语,它的的动词形态harmonize,指调谐,它的形容词harmonious,是指和谐的,悦耳的,经过协调而让人感觉悦耳的音乐。harmonious version,“和谐版”是指当代电影中越来越广泛存在的双版本现象,电影史上,一部电影有多个版本,并不是稀奇现象,好莱坞上映版本与实际版本的争端,多来自作者与商业体制的“协调”结论,这里当然有分级及其票房因素在内,当然也制片厂在风化和社会道德上的考量,这些版本差别,比如《现代启示录》《天生杀人狂》《美国X历史》等,集中在色情、暴力等情节上,但不会更改影片的结局。但我们的和谐版现象,直接影响的是结局,是故事的结束方式,或者说是题材的出路,它的直接结果是,一部电影,一个题材,有两种结局,一种结局是来自导演自身对故事、题材的思考,另一种结局来自银幕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虚拟的和谐化映照。这样,在一些题材/类型中,不存在美国和欧洲电影中那种不断内部修正(revision)的想象,电影的内部世界,始终保持与现实高度统一的状态,这个内部世界,la diégèse, 我不知道这个法语词用英语如何翻译,是1950年法国学者Anne Souriau在电影研究中提出来的,后来被借鉴到文学研究中,指作品的完整世界,这个世界是通过作品呈现的部分展现的,也包括作品中所没有呈现的、但通过作品可以建造的世界,比如经济萧条、社会动荡、犯罪横生的黑色电影世界,比如法律失效、蛮荒的、正在建设中的西部世界等)。电影内部世界与现实世界高度一致,是一个内部高度紧张社会的映照。
和谐版,最早是香港电影人发明的,它来自香港人长时间在电影市场里拼杀得来的经验,他们首先是不惧怕形势,其次是有办法应对。我们数得上的和谐版电影,多来自香港。
在密不透风的政策压力和电影昂贵而残酷的生存方式下,和谐版成为电影作者们一种可供选择的存在方式,这与过去彻底的禁映完全不同,至少不像第六代早期作品,只能以完全的对抗“地下”方式存在,当然,其代价也是相当昂贵的。在这个时期,中国进口的外国电影也一样,需要通过剪辑而纳入到和谐秩序才能上映,和谐版越来越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现象,而且正被国内外的电影产业,接受为一种游戏规则,或者潜规则。
刚出现这种现象时,我们戏称上映的版本为“阉割版”,因为那可能不是原始结局,因为一部电影有两种结局,最早是一种在市场要求下的畸形选择,比如《龙城岁月》,它更改电影作者的意图,一种“不得以而为之”的存在方式。现在,它可能已经渗透进我们电影作者的创作过程,他们在酝酿一个题材,构思故事与叙事方式时,双结局已经成为是被考量的重要因素,比如《杀破狼》。这是电影审查制度下的“无路的路”,与其生硬地让一个故事以畸形的方式结束,不如在创作时就将两种结束方式都考虑在内,让一种可以进入电影循环体系的版本流通,让另一种版本证明作者的创作意识,对题材的更加真诚、直接的思考方式。构思两种结局,也是一种文化抵抗的方式,因为作者们至少不接受以一种唯一的方式结束作品。
“和谐”进入导演们的创作意识时,另一种更深层次的影响发生在另一批导演对某些题材的主动规避、退让和拒绝,这包括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也包括后来在游戏规则酝酿期间徘徊的贾樟柯(《世界》)、王小帅(《青红》),或者,导演们干脆在敏感题材内部直接拍摄和谐版本,王超的《江城夏日》成为这个时期、这方面最典型的畸形作品。
这样,面对这种局势,就出现三种导演,要么回避,要么拒绝,要么就创作“和谐版”。和谐版本,既是抵抗,也是妥协。和谐版现象,首先造成了影评之荒诞,当影评人看到的版本与观众看到的版本不同时,甚至当影评人也只能看到和谐版时,影评就显得非常无力和荒诞。这没什么可说的,也无足轻重,业内人都有一杆秤。但对观众的影响很大,观众只能承担和谐版本,甚至对一些作品进行批评,这比较严峻,一个可能的和谐选择,就是影评人让观众不断意识到有“和谐现象”存在,心知肚明,可看电影终归不是“义举”,让观众满意,和谐版作者还需“付出”更多努力!
这不耸人听闻,也不是中国独创。艺术接受审查的考验,历史久远,法国艺术史学家安德烈·夏斯戴尔(André Chastel)临终前写过一部小书L’art du geste,专门考证和讨论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波提切利两部油画作品是如何在画商(当时都是附属于教会组织的)要求下不断更改,又不断在更改过程中曲折表达个人意志的。在电影史上,这也不是孤立现象,捷克新浪潮时期,一些导演就是在可以被权利部门接受的方式下创作。只不过在中国有其独特性罢了。
所谓写入史册,那是笑谈,所谓和谐版,也见得不科学,但现象确证,不容质疑,当这些双版本电影都顶到门牙上来了,你不吐不快。
我了解外部世界的唯一渠道”网络”现在都有这方面的倾向了!! 以前常逛的地方多半现在都无法正常访问了. 会否咱们以后在这地方交流都要用暗号哈…
有些糟糕噢,现在人们对港片信任度的降低,与和谐版的存在不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