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德罗·科斯塔(Pedro Costa)是当代葡萄牙作者电影的代表人物,自2000年以来,法国、加拿大先后举办过科斯塔的个人展映,让更多观众得以认识和接触这位神秘而才华横溢的葡萄牙导演。
佩德罗·科斯塔1959年生于葡萄牙里斯本,70年代就读于里斯本大学历史系,但很快他就放弃了历史学,转向电影专业,进入葡萄牙高等电影学院(Escola Superior de Cinema)学习剪辑和导演。毕业后,科斯塔长时间作为助理导演和摄影工作,直到1987年才拍摄第一部短片。在为里斯本电视台拍摄了一系列儿童电视片后,受到德国表现主义大师茂瑙的影响,1989年,科斯塔创作了第一部剧情长片《血》(O Sangue),上映后立即受到葡萄牙电影界的赞誉。1994年,他的第二部剧情片《熔岩屋》(Casa de lava)以精致近乎完美的视觉美学探索,刻划了葡萄牙社会底层人的生活,赢得了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在拍完《奥索斯》(Ossos, 1997)之后,科斯塔不满足于在电影语言上近乎苛刻的追求,转向纪录片拍摄,拍摄了长篇纪录片《旺达的房间》(No quarto da Vanda),影片纪录了葡萄牙里斯本郊区的外裔移民和底层人的生活,将”纯电影”的观念融入到他始终追求的视听美学探索中,之后,他拍摄了《达尼埃尔· 于埃与让-马利·斯托伯》( Danièle Huillet, Jean-Marie Straub, cinéastes – Où gît votre sourire enfoui ?,2001年),向这两位”纯电影”代表人物致敬的同时,也纪录了他们的生活、电影观和创作方式。
影片《前进青春》拍摄的居民区就是科斯塔少年时代生活过的地方,是与科斯塔追求的美学一脉相承的作品,该片与他的前两部作品《奥索斯》和《旺达的房间》保持着素材和美学上的连贯性,堪称里斯本贫民区的”三部曲”,片中带养婴儿的妇女就是《旺达的房间》中的主人公Vanda Duarte母子。影片以老黑人文图拉为线索,讲述了在他与妻子分开后的失落和迷惘,他漫游于这个居民区中,长时间地对着那里的人们讲述他的遭遇和失落,伴随着他的行踪,我们看到这个贫民区从衰败破旧的贫民窟变成新建福利小区的变化,影片中的空间转换让我们看到了贫民区变化中的生活空间,和科斯塔过去两部影片中的主人公生活方式的变化:从旧的狭窄的工人餐厅到搬入新居的Vanda房间(旧房间曾出现在《旺达的房间》中),从条件简陋的工厂厂房到文图拉明亮得刺眼的新房子,在科斯塔眼中,这种新旧迁移并没有给这里的人带来快乐,新建的高大楼群,正如文图拉访问的一个又一个狭小空间里生活的人,沟通被隔绝了,生活变成整日坐在家里面对小小的电视屏幕消磨时光。
文图拉妻子的那封信,可能是人们对这部影片记忆最深的段落,他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人反复地读着妻子的信,他语调平静而不失忧郁和无奈。在以纪录片心态刻划这个贫民区新旧变化的过程中,文图拉成为贯穿这些环境和生活的“结点”,文图拉是一个因失去妻子而陷入狂想的老人,他是这个绝大多数是非洲岛国佛得角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Cape Verde)黑人移民组成的贫民区的代表,他迷失于失去妻子后的迷惘中,也迷失于新旧交替的生活空间中,他把过去生活在一起的朋友们称为”自己的孩子”,这些人里有白人也有黑人,有妇女也有工人,影片采用较为偏执的方式,一遍一遍地重复老人向他们的讲述,并在这种重复中,突出生活空间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带来的单调而隔绝的生活方式。这种狂想结构,也为影片的主题提供了更深层的寓意:非洲后裔为葡萄牙所付出的贡献与他们现实生活的边缘化,相成鲜明的对比。
“前进青春”是佛得角共和国共青团的一句著名政治口号,但这句口号在影片里已完全丧失了实际的政治意义,这个题目假借了一种“佛得角人的乌托邦联想”,对后殖民时代的葡萄牙社会进行反思。这个佛得角独立运动时代的乌托邦口号,与科斯塔电影中佛得角移民后裔现实生活进行对比,在这个角度看,影片中的一场戏显得别有用意,在这个画面中,文图拉,一个殖民地移民的年迈黑人,坐在殖民时代的豪华沙发上,背靠着殖民时期的贵族画像,后殖民时代的现实进入到殖民时代的环境中,唤醒人们穿越殖民的历史来反思影片中底层移民的生活状态,是阐述导演创作理念的核心画面之一。
尽管是以现实生活为题材,但影片体现出的美学野心令人叹为观止。科斯塔大量运用近乎摄影术的定机位长镜头,极有耐心地拍摄了非专业演员的即兴谈话,纪录他们散漫的动作和单调的生活片段。尽管是一部贫民窟题材电影,但科斯塔在画面构图、摄影和美术上的完美主义追求,以及整体电影语言上激进而偏执的艺术观念,在当今电影界堪称独树一帜。影片缓慢的节奏和普通观众难以忍耐的长度,也让这部影片很难获得更多的观赏乐趣。这是一部拒绝“现代观众”的电影,但其视听语言上的创造力,对那些能接受影片的人来说,在电影创作越来越苍白的今天,是令人兴奋的,科斯塔让人们看到了电影语言的力量并没有穷尽。
科斯塔的风格追求非常外露,画面层次丰富,影调分明,反差强烈,构图新颖,色彩饱满,用如此尽善尽美的电影语言,去刻划底层社会生活,无论在纪录片领域还是剧情片领域,科斯塔都是首开先例。但这种”贫民窟美学”与纪录片中常见的冷静、直接和真实影像摄录有着明显的区别,这种”接着地气”的底层的底层、社会的”最现实”,洗印在完美主义的精雕细刻的底片上,这种手法是否适当,在葡萄牙和法国尚存争议和置疑。影片的语言有时甚至是表现主义的,如开场从窗口丢弃家俱的夜景长镜头,以及一些完全失真的过饱和色彩的组合、超现实的内景布光方式等等,在创造了一幅又一幅完美无缺的画面的同时,是否适合底层生活的主题,还有待时间去慢慢回答。
《前进青春》
(Juventude em Marcha)
导演:佩德罗·科斯塔(Pedro Costa)
制片人:Francisco Villa-Lobos
编剧:佩德罗·科斯塔(Pedro Costa)
主演:Mario Ventura Medina、Isabel Cardoso
摄影:Pedro Costa、Leonardo Simões
剪辑:Pedro Marques
首映日期:2006年5月20日
片长:155分钟
语言:葡萄牙语剧情:居住在葡萄牙里斯郊区的非洲移民后期文图拉( Ventura),在被妻子克洛蒂尔(Clotilde)抛弃之后,始终对妻子念念不忘,他出没于自己居住的破烂不堪的外裔移民区,向那些被他看作”自己的孩子”的人们,反复讲述他和妻子的往事,以及妻子留下的信。居民区即将改造,文图拉搬进了崭新的住宅,但他的妻子、往事和他的孩子们,始终是他念念不忘的内心回忆。
哪里有他的碟子~~~~~~~~~~~~
应该过一段时间就会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