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恶超人的传说

1816年是欧洲历史上气候最怪的一年。到了5月,气温还维持在零下5度,经常刮狂风,到了6月,北欧和北美洲等地都下起了大雪,时有冰雪暴出 现。那年夏天,多数庄稼被毁,许多人被冻死,甚至欧洲南部的部分河流居然结冰。为了御寒,人们都呆在房子里不肯出来,1816年被称为“无夏之年”(Year Without a summer)。那一年,玛丽·葛德文(Mary Wollstonecraft Godwin,1797-1851)决定跟情人雪莱(Shelley)去瑞士日内瓦的迪奥塔蒂别墅(the Villa Diodati)拜访诗人拜伦(Lord Byron)。这时的拜伦正因抛弃怀孕的情人而臭名昭著,整天呆在房子里读书。玛丽和雪莱的到来让他非常高兴。5月的晚上,外面狂风呼号,下起暴雪,他们 只能呆在别墅里。为了解闷,拜伦谈到他刚读过的一部《德国鬼故事集》,他提议,在场的每个人都讲一个鬼故事,看谁讲的恐怖。当时除了雪莱和玛丽外,拜伦的 私人医生约翰·威廉·波利多利(John William Polidori)也在场。拜伦受到《德国鬼故事集》启发,讲了在巴尔干半岛游历时听到的一个吸血鬼传说。玛丽·葛德文虽然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女性,却从未 编过故事,写过小说,于是那个晚上她什么也没讲出来。但在夜里,她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一个疯狂的医生专门盗墓,用人体做实验。第二天,玛丽决定把这个 故事写出来。(这个故事后来被英国人拍成了电影Gotic。)

雪莱妻子、弗兰肯斯坦的作者:玛丽·雪莱

玛丽·雪莱版《弗兰肯斯坦》封面

2年之后,玛丽·葛德文变成了玛丽·雪莱(Mary Shelley),也开始发表自己的小说作品,但她的多数作品已被现代人们淡忘,除了她根据那天晚上的梦写成的惊悚小说《弗兰肯斯坦博士》 (Frankenstein, or The Modern Prometheus,1818),是我们差不多能想起玛丽·雪莱的唯一作品。

诗人拜伦

经过那天晚上之后,拜伦也很想把那个吸血鬼故事写出来,可一直没有时机。1817年,他的私人医生波利多利跟拜伦闹翻,波利多利没有白干一场,分手1年后,他就发表了拜伦讲的那个吸血鬼故事,这也是世上第一部吸血鬼小说《吸血鬼》(The Vampyre,1819)。

1816年5月的一个恐怖之夜,酝酿了电影世界两个最重要的邪恶超人原型:疯狂科学家和吸血鬼。

法国波尔多三大的艺术史教师大卫·比格涅(David Bigorgne)是出了名的“英雄迷”,从硕士开始,他就专门研究电影中的“人物原型”,甚至在互联网上与别人合写“电影人物百科全书”。他研究的是 “超人” (Superman),这个“超人”,不是飞来飞去拯救世界的美国漫画英雄克拉克·肯特(Clark Kent),而是指凡是具有“超人能力”或“超自然力量”的人物。从电影产生起,超人里就有英雄,也有魔鬼,这两种“超人”一直花样翻新、你来我往地交替 出现在银幕世界。比格涅这样总结“超人”:“后来,超人便与幻想景象结下不解之缘,这是一种被满足的、被解放的、不再被英雄冲动所压制的、病态的、情欲 的、对观众造成惊惧效果的幻想视觉,让观众在敏感特效的浪潮中发出一阵阵颤抖,因此,超人是‘反常享乐’的高级统帅。” 时代热爱那些纯洁无瑕的英雄超人,也钟情于那些与生俱来就与邪恶、病态、肉欲和恐怖相关的“邪恶超人”,而英雄与魔鬼之间,偏偏总有不可思议的历史渊源。

克里斯托弗·李(Christopher Lee)是个有点宿命的人物。记得《指环王》中那个与甘道夫决战的白衣邪恶法师萨鲁曼(Saroumane)吗?或者《星球大战》系列中制造克隆人的邪恶 人物杜库伯爵(Dooku)?再或者法国电影《暗流II:天使启示录》(Les Rivières pourpres 2 – les anges de l’apocalypse,2004)里那个邪教头目?这个人就是克里斯托弗·李。李曾在最辉煌的年代尝试改变形象,演一些善良点的角色,但都失败了,哪 怕他离开演艺圈去经商都失败了,又不得不回来继续演魔鬼,很少有几个反派演员像他那样在40多年里注定只能演魔鬼。可一个演反派有什么了不起?彼得·杰克 森、乔治·卢卡斯这些大导之所以让他来演反面人物,还有可能因为,当他们还是黄口小儿的时候,克里斯托弗·李已经是电影银幕上的大魔鬼,大明星,他几乎演 过所有臭名昭著的“邪恶超人”,尤其是,他是世上扮演德考拉(Dracula)最多的人,他先后十几次在电影中扮演著名的吸血鬼德考拉伯爵。

克里斯托弗·李的德考垃扮相

李的身世也比较传奇,妈妈是意大利人,父亲是英国殖民军官,生在伦敦,却在新西兰的惠灵顿读书。他从小父母离异,母亲带着他辗转嫁给几个男人,这 让李有了一个比他大14岁的远房表兄伊恩·弗莱明(Ian Fleming)。二战期间,李被英国皇家空军征召入伍到南非打仗,当时,他的表兄弗莱明在路透社当记者,这种关系让李被鬼使神差地选进“军人服务中心” (相当于部队文工团)而躲过了凶多吉少的前线战场,同时,这个小手脚竟也让从没学过表演的克里斯托弗·李在战后走上了演艺生涯。二战后,他开始在伦敦的大 小剧院跑龙套,偶尔到电影公司演演不入流的小角色。此时,伊恩·弗莱明已退出了路透社,几经辗转成了作家。

克里斯托弗·李的龙套生涯一过就是10年,直到他在拍摄《弗兰肯斯坦的咒语》(The Curse of Frankenstein,1957)时遇到了另一个传奇人物:特伦斯·菲舍尔(Terence Fisher)。菲舍尔是导演,他感觉李这张消瘦、苍白的脸特别符合德考拉的形象,于是第二年,两人开始合作他们的第一部德考拉电影《德考拉》 (Dracula,1958),结果两人一发而不可收拾,十年里将十几部德考拉电影搬上银幕。正当克里斯托弗·李被观众称为“新德考拉”时,伊恩·弗莱明 的小说也被改编搬上了银幕(Dr. No,1962),这套小说里也有一个“超人”似的主人公,那就是风流间谍007詹姆斯·邦德,于是人们把伊恩·弗莱明叫做“007之父”。007与德考 拉,一正一反两个银幕超人竟有着这样的渊源。

007之父弗莱明

在大卫·比格涅教授的“邪恶超人”研究里,吸血鬼德考拉(Dracula)是最重要的“邪恶超人原型”,这个活了近6个世纪的魔鬼是今天所有超人的鼻祖。在各种电影版本中,德考拉都是个邪恶的超人,他来无影去无踪,呼风唤雨,嗜血成性而且永生不死。

历史上的维拉德三世,德考垃原型

历史上关于德考拉的传说版本太多。根据历史学者马特·卡扎库(Matei Cazacu)最新的德考拉传记 考证,德考拉伯爵是中世纪Valachie公国的王子,后来成为维拉德三世(Vlad III) 。这是个残暴得令人发指的暴君,在领地内施行残暴立法以维护天主教的规条,最有名的是把犯罪的男人和通奸的女人用木桩戳穿身体的木柱刑 (empalement),但这个魔王一样的暴君却在土耳其人攻打普鲁士帝国时成了英雄,他率军队勇敢抵抗并击退土耳其人。传说在战场上,他一个人就刺死 了近20万土耳其士兵,归来时已满身鲜血,故又被人称为“戳穿手”(l’Empaleur) 。德考拉(Dracula)这个词来自古罗马尼亚当地语“Drakul”,从词源上讲,Drakul是“龙之子”(来自dragon)的意思,那是因为德 考拉的父亲维拉德二世(Vlad II)曾被奥匈帝国的国王封为专门维护天主教权利的“龙族”(l’ordre de Dragon Renversé)(相当于亲王卫队的尊号?),故德考拉以“龙之子”自居。同时,“Drakul”在当地语里也有“黑暗”(drac)的意思,故而,人 们用这个词一语双关,指代这个暴君。

1958年出品由克里斯托弗·李主演的德考拉系列影片的公司就是英国电影史上大名鼎鼎的海默电影公司(Hammer Films),1934年由威廉·海默(William Hammer)创建。二战后,海默公司成为世界上“最恐怖的电影公司”。当法国人掀起新浪潮、英国人发动“自由电影运动”,好莱坞的“黑色电影”时期,海 默公司成为独立出品小成本系列恐怖片的公司。海默公司最辉煌的六、七十年代,被称为惊悚电影的“银色时代”(l’époque d’argent),该公司也因其出品恐怖电影的速度和数量(而非质量)被誉为“惊悚电影复兴的阵地”。海默公司有很多独特的制片策略,至今仍一些制片公 司沿用,比如拍摄周期短,平均拍摄一部电影就用25天,用固定的演员和相同的布景,拍摄情节前后相关的系列恐怖片等等。海默公司几乎把世上所有的恶魔都拍 成了电影,也使许多德国表现主义时期的经典邪恶超人在二战后得到复生:吸血鬼德考拉,“科学怪人”弗兰肯斯坦,埃及魔王木乃伊,甚至是带有强烈种族主义色 彩的傅满洲博士(Dr. Fu Manchu)。

海默公司的电影多数由一个铁三角拍成的。1948年,克里斯托弗·李曾到劳伦斯·奥立弗(Laurence Olivier)的《哈姆雷特》(Hamlet,1948)剧组演个小角色,当时,剧组里还有一个小演员叫彼得·库欣(Peter Cushing),但那时两个人谁也不认识谁。几年后,两个人又同时给大导演约翰·休斯顿的《红磨坊》(Moulin Rouge,1952)跑龙套,还是谁也不认识谁。到了1957年,当李来到菲舍尔的《弗兰克斯坦的咒语》剧组时才正式结识了彼得·库欣,当年的两个龙套 演员在这部戏里都当上了主角,彼得·库欣演弗兰肯斯坦,而克里斯托弗·李则演他的“科学怪人”。

彼得·库欣最有名的角色,其实是福尔摩斯,因为与文章主题偏远而没有提到。

库欣在《星球大战》里的扮相

于是:李-菲舍尔-库欣成为海默惊悚电影史上广为流传的恐怖搭档,他们曾彼此合作过57部恐怖电影(两两合作的电影总数),李和库欣更在恐怖片里 是“焦不离孟,孟不离焦”,两人合作的电影有29部,最后一部要算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了,库欣在第一部(Star Wars, 1977)中饰演了反面人物高级总督塔金(Grand Moff Tarkin),而李则演了前传中的杜库伯爵。就像德考拉成了克里斯托弗·李的宿命,1994年,彼得·库欣黯然辞世时,他演的许多角色都失去了光辉,除 了大侦探福尔摩斯之外,只有魔鬼科学家弗兰肯斯坦成为人们记忆犹新的回忆。

德考拉死后的400年间,德考拉这个词还与吸血鬼没有任何关系,人们把德考拉三个字放在史书里,只是形容那些“嗜血成性的暴君”。是到了19世 纪,才有人把吸血鬼写进文学作品。1818年,在拜伦的私人医生波利多利发表了《吸血鬼》之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据说该小说迅速窜红了欧洲并且多次再 版。它到底产生了多大影响已无法考证,事实是,从1820年开始,就有人将其改编成戏剧,而这之后的文坛大腕,比如大仲马、果戈理、爱·伦坡和托尔斯泰, 都开始写与这部小说的故事相关的吸血鬼故事。有趣的是,这小说没给波利多利带来多少名声,因为在发表时,文学编辑私自把副标题“一个拜伦的故事”删掉,而 直接署名为“拜伦著”,波利多利还为这剽窃来得故事打了一段时间官司,这都是外话了,反正,拜伦的名字对这部小说的推广也有很大帮助。

德考垃之父:布里安·斯托克

到19世纪末,德考垃历史上另一个传奇人物布里安·斯托克(Bram Stoker,1847-1912)出现了,他生于爱尔兰,从出生到8岁之间,他一直体弱多病,卧床不起。病痛的折磨与身体的无能给他的童年造成了致命的 “心理创伤体验”。后来,奇迹发生了,一个江湖医生以不可想象的手法治愈他的病,更不可思议的是,斯托克不但考上了都柏林大学,还成了学校的体育明星,参 加运动比赛还拿过奖。大学毕业后的斯托克从事戏剧批评,并尝试戏剧写作,但作品质量平平,局面直到1897年才改变,他发表了著名吸血鬼小说《德考拉》 (Dracula,1897),这部小说在文学史上并不知名,但在今天的流行文化史上却地位非凡,创造了被几代人阅读、演绎的“邪恶超人”。在斯托克笔 下,德考拉真正地复生了,斯托克把这个残暴君王变成了从罗马尼亚远渡英吉利海峡来到伦敦,寻找再世情人的吸血鬼。如果把伊恩·弗莱明称为007之父,那斯 托克就是当之无愧的“德考拉之父”,《德考拉》传记作者马特·卡扎库在序言里感叹到,“斯托克的德考拉,他的力量甚至改变了大多数人对历史的真实判断,而 相信这里写下的就是德考垃真实的故事”。如果没有斯托克,就不会有后世文学、戏剧和电影里反复出现的那个吸血鬼德考拉,也正因如此,科波拉 (Coppola)在重拍《德考拉》时,将其命名为“布里安·斯托克的德考拉”(Bram Stoker’ Dracula,1992,汉译《惊情四百年》)。

小说《德考垃》书样

科波拉版《惊情四百年》海报

跟历史中的德考拉相比,斯托克给这个人物补写了许多故事,斯托克创造性地虚构了他变成吸血鬼的过程。在小说里,德考拉率军抵抗土耳其人时,土耳其 人将一封信射入城中,谎报德考拉已经战死,德考拉的未婚妻伊莎贝拉悲伤欲绝,投河自尽。德考拉归来后悲恸异常,但按当时的天主教戒律,自杀的人无法上天 堂,德考拉一怒之下将宝剑刺入十字中心,诅咒不公正的上帝,他因此遭天谴而变成不死的吸血鬼。400年后,他迷恋上一个英国女人,认为她就是死去的未婚妻 转世,于是骗来她的丈夫,自己远渡英吉利海峡来到伦敦,在伦敦,他身上的邪恶力量让伦敦发生了一连串离奇的恐怖事件……

这个德考拉具备了来后来各种版本德考拉故事的基本特征:居住在黑海附近的一座阴森恐怖的哥特式城堡中,喜欢穿黑红相间的长斗篷,对血的迷恋和对女 人的征服力量,悲观色彩等等。他的贵族血统使他成为所有的邪恶事物中最邪恶者,他亵渎神明,以自己的方式创立新的神性秩序,对抗现实世界,可以说,斯托克 的德考拉像一个邪恶的普罗米修斯降临人世,成为饱满而富有生命力的人物原型,他的精神与弥尔顿《失乐园》中的撒旦、席勒的《强盗》卡尔以及杰克·伦敦的 《海狼》拉尔森等文学史中的邪恶人物是相通的,他们都相信暴力和血的地狱要比天堂更加自由。

据卡扎库考证,布里安·斯托克最早创作《德考拉》的时间是1878年,小说原名叫《德考拉,吸血鬼上尉》(Dracula,The Captain of vampire),但这个版本从未出版过,这一年,斯托克结识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弗劳伦斯·巴尔贡博(Florence Balcombe),这个有修养的上流社会女人的前夫就是大名鼎鼎的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斯托克对奥斯卡·王尔德身上的没落贵族气息和同性恋倾向憎恶不已,于是这一年,斯托克与弗劳伦斯结婚并从爱尔兰渡海来到英国。在这个背景 下,我们在德考拉的正面特征里看到了很多“斯托克色彩”:为了爱情渡海来到伦敦,恰好是斯托克本人与弗劳伦斯的真实经历,而德考拉的不死之身也被研究者们 解释为斯托克潜意识里对儿时死亡创伤体验的精神修复,至于德考拉各种阴暗的特征,则不能不让人联想到王尔德了:没落的贵族气质、衰败而富有肉欲的外貌色 彩。

相传斯托克把王尔德的缺点写进了德考垃中。

这些传奇中的传奇,有很多人研究,但多是口舌之争,拿不出具体凭据。德考拉原型里到底斯托克多一些,还是王尔德多一些并不重要,对电影史来说,最 重要的是德考拉因渎神而变成吸血鬼的这个典故:这典故源自一个更古老的传说:希腊的魔鬼vrykolakas。按希腊民间传说,vrykolakas是一 种人变成的魔鬼,如果一个人因亵渎神遭天遣而死,那他死后就会变成vrykolakas,他会像魂灵一样漂浮不定,阴魂不散,并能摄取别人的灵魂,让他也 成为魔鬼。那这个魔鬼vrykolakas到底是什么呢?从词源上考证,vrykolakas就是欧洲中世纪传说中的狼人(werewolf),因为希腊 语的这个词直接来自保加利亚语“狼人”(vurkolak)。斯托克的德考拉跟这个狼人的传说几乎一致,他是因渎神遭到天谴而死,但他没有变成狼人,而是 吸血鬼,所以,斯托克是把狼人的起源传说转移到吸血鬼德考拉的身上,所以德考拉从变成吸血鬼那一天起,就与狼人解下了”不解之缘”。后来在许多版本的德考 拉电影里都看到了狼人,在科波拉的《惊情四百年》里,德考拉来到英国时,他的邪恶不但唤醒了伦敦的狼人,还唤醒了另一种邪恶的动物:吸血蝙蝠,但这两种邪 恶之物都没有德考垃自身邪恶,他是邪恶之神。

狼人、老鼠、蝙蝠,都是德考垃电影中常见的邪恶之物。

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名叫弗兰肯斯坦的医生发明了一架生命机器,用死人器官做实验并成功地创造了一个人,但这个实验 人长得极其丑陋恶心,黄色的眼睛,脸上到处是用针线缝补的裂缝,而且他不能像人一样说话,不久他便逃出了实验室。一年以后,弗兰肯斯坦的弟弟被人杀害,于 是他返回老家日内瓦,结果发现,是他的实验人杀死了他的弟弟,原来实验人无法生活在人间,他不能被人们接受,只好躲在山里,由于孤单寂寞,他想让弗兰肯斯 坦给他创造一个女人作为伴侣。但这一次,弗兰肯斯坦的实验做到一半就放弃了,因为他实在无法忍受他的女实验人也是那样一个丑陋恶心的人,最后在绝望中,弗 兰肯斯坦在北极的船上自杀而死,而实验人则再次逃走。

Boris Karllof扮演的弗兰肯斯坦是很有名的,当时由于长度原因,没有写到他这个经典版本的弗兰肯斯坦。

这个故事有个副标题:“现代的普罗米修斯”,这显然是在呼应雪莱的长诗《被解放的普罗米修斯》,跟当时许多同类的幻象恐怖小说一样,玛丽·雪莱表 达出一种工业革命早期,人文知识分子对现代科技的一种恐惧和怀疑。“弗兰肯斯坦”的名字来自西伯利亚一个家族的族性,当时玛丽·雪莱就是觉得应该给这个疯 狂的医生起个名字,但她没有给那个实验人(书中叫the creature,造物)起名,这个小纰漏造成了后来的讹传,所以人们把弗兰肯斯坦和他的实验人都混叫为“弗兰肯斯坦”,因为那个丑陋、恐怖的实验人,成 为疯狂科学家弗兰肯斯坦失败的证据。

史蒂文生创造了双面博士的文学原型。

这个讹传还伴随着小说在欧洲大陆的流行慢慢发生了变化。1886年,苏格兰作家史蒂文生(Robert Louis Stevenson)借鉴了《弗兰肯斯坦》的元素,创作了第一部“双面科学怪人”的小说《杰瑞尔博士与海德先生》(The Strange Case of Dr. Jekyll and Mr. Hyde,1886)。

英文版小说封面把史蒂文生的画像戏仿为杰瑞尔/海德。

故事还是发生在英国,一个律师尤特森(Charles Utterson)介入了对“连环杀手爱德华·海德”案件的调查,但他越来越发现,他的好友杰瑞尔博士就是幕后的主谋,因为杰瑞尔博士不但在公开场合为这 个貌似野兽、力大无比的凶手开脱,而且他的行踪非常诡秘,后来尤特森发现,原来杰瑞尔博士就是杀手海德,他研制了一种化学药剂,可以改变人的样貌,进而发 生化学变形,英俊博学的杰瑞尔就成了丑陋、力大无比的怪物海德。最后,杰瑞尔试验的药剂失败,他永远成了怪物海德。

派拉蒙公司一个版本的《杰瑞尔与海德》海报。

1931年这个版本非常经典,文中没有细谈。

如果说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充满了对工业革命早的各种机器发明的否定和质疑,那史蒂文生的双面博士则意味着19世纪末人文知识分子对现代科技, 尤其是现代医学实验、化学药剂实验和新科学充满了怀疑与恐惧,他在质疑现代文明与原始兽性在个体身上发生的冲突时,也对现代科技的未来充满悲观。这个杰瑞 尔/海德就是世上第一个双面科学怪人,弗兰肯斯坦与他德实验人合二为一。同时,他也是小说世界第一个“连环杀手”(Serial killer),而世界上最早有记录的连环杀手“开膛手杰克”(Jack the Ripper),恰好就在小说发表后不久出现在伦敦(1888年),也就是说,他打开了两道流行文化的大门:双面人和连环杀手,重要的是,这样邪恶的人就 生活在我们周围。

开膛手杰克也一直是我感兴趣的故事,看过一个电视版和后来的电影版《来自地狱》。

史蒂文生的小说《杰瑞尔与海德》产生的影响绝不亚于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

半个世纪过去后,一个名叫斯坦·李(Stan Lee)的作家对这个因服用化学药剂产生变形、并具有超人能力的小说非常喜爱,在它的启发下,他与漫画家杰克·科尔比(Jack Kirby)合作创作了著名动画人物“绿巨人”(Incredible Hulk),斯坦·李在漫画中直接署明:把改故事献给他最喜爱的作家史蒂文生。

美漫英雄斯坦·李改造了史蒂文生的人物。

其实,早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漫画界就诞生了“超人”。1938年6月,杰瑞·塞吉尔(Jerry Siegel)与乔·舒斯特(Joe Shuster)合作出版了第一期漫画超人(Superman),其出版商Action Comics就是今天著名漫画公司DC Comics的前身。“超人”诞生后的第2年,该公司的鲍勃·卡恩(Bob Kane)和比利·芬格(Bill Finger)又创作了漫画英雄“蝙蝠侠”(Batman,1939年5月),这两个具有超人能力的英雄让DC Comics公司获得了极大成功,成为美国漫画界的领袖。二战结束后,DC Comics公司又出版了《美国正义联盟》(Justice League of American),该漫画几乎将DC公司推出过的所有超人:超人、蝙蝠侠等漫画英雄放在一起,这时正处于美苏冷战时期,DC公司的超人形象因此具有着强 烈的意识形态色彩,英雄超人的畅销一时,其实是冷战时期一个有着附加含义的人物。

内裤穿在外面的超人是美苏冷战的意识形态产物,怪不得越来越没有生命力,因为美国独大了。

当时,美国另外一家漫画公司Marvel的出版人马丁·戈德曼(Martin Goodman)找到了斯坦·李,请他给Marvel公司创造一个新的超级英雄来对抗DC公司。但斯坦·李早就讨厌DC公司那些毫无意义的理想主义的贩卖 意识形态的超人英雄,他认为这样的超人太单一,带有极强的说教色彩,缺乏人性和平民气息,于是斯坦·李想到了史蒂文生的杰瑞尔博士,这个人物强烈的人格分 裂感和惊悚、黑暗的色调,促使他创作出杰瑞利博士的漫画改编版“绿巨人”,最早发表于1962年5月,但在那一年,斯坦·李创造的最有传奇色彩的漫画人物 不是绿巨人,而是今天享誉世界的“蜘蛛侠”(Spider-Man)。斯坦·李与漫画家史蒂夫·迪特科(Steve Ditko)于1962年8月出版了第一期《蜘蛛侠》,该漫画一经发表迅速受到新一代青年的喜爱。次年,斯坦·李又与杰克·科尔比合作创作了一群化学药剂 变形的双面英雄“X战警”(X-Men)。这些斯坦·李式的超人都有着共同的特点:性格忧郁,脾气暴躁,充满暴力,独孤,难以与人沟通,尤其是他们都有史 蒂文生“双面博士”的变种,每个人都有双重性格,一半是人,一半是兽,一面是英雄,一面是魔鬼,这些人物让Marvel公司迅速成为美国漫画界的新大亨, 被誉为“Marvel革命”。

Spider-man的双面性是他还能吸引观众的原因,但他不是邪恶超人,却也不是阳光超人。

经过漫长的传奇考证,我们没有谈到一部电影。事实上,正是这些扯不断、理还乱的历史、传说、文学和漫画,造就了电影史上一股不灭的流行文化,许多大导演都对这些传奇人物充满了好奇,并且用自己的理解在电影里一遍又一遍地翻拍这些邪恶超人。

路易·菲亚德是最早的吸血鬼导演。

阿萨亚斯的《女飞贼重现江湖》是一部求爱电影,也是一部致敬电影。

世界上第一部吸血鬼电影,是法国默片大师路易·菲亚德(Louis Feuillade)于1915年拍摄的列吸血鬼短片(Les vempires,1915-1916),其中包括吸血鬼和女飞贼,1996年,法国导演奥利维·阿萨亚斯(Olivier Assayas)请张曼玉重新翻拍了其中的一部,以像菲亚德致敬。在新近的吸血鬼电影里,爱尔兰导演尼尔·乔丹(Neil Jordan)的《夜访吸血鬼》(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1994)则是独具一格,早已经成为DVD藏家的架上藏品。但这些吸血鬼电影,讲的都不是德考垃,而第一部德考拉电影则诞生在德国表现主 义大师茂瑙(F.W. Murnau)手里。

藏碟的人里还有没看过这部《造访吸血鬼》的吗?拉出去,扫盲!

1922年,由于茂瑙不愿意向斯托克支付版权费用,私自将其人物的名字换掉,改编了这部小说,就是著名的《诺斯费拉图》(Nosferatu, eine Symphonie des Grauens,1922),这部电影的影响自不必说了,据说后来法庭判决茂瑙销毁所有胶片,差一点让这部电影失传。该片于1979年被德国“新电影运 动”的重要怪才赫尔佐格(Werner Herzog)成功翻拍,新《诺斯费拉图》(Nosferatu: Phantom der Nacht,1979)由著名的克劳斯·金斯基(Klaus Kinski)扮演诺斯费拉图,由法国美女阿加妮扮演德考垃的情人,也是一部经典的表现主义作品。

克劳斯·金斯基如果不演诺斯费拉图,简直是浪费,他跟赫尔佐格的故事,这里也没说。

德考拉第一次实名出现在电影里是1931年,美国导演托德·布洛宁(Tod Browning)正式卖到版权,将其改编搬上银幕(Dracula,1931)。在电影里,奥地利传奇演员贝拉·鲁格西(Bela Lugosi)扮演德考垃,他是电影史上除克里斯托弗·李之外最传奇的德考拉演员,他曾在7部电影里扮演德考拉,并且在最终他相信自己竟成了德考垃,临死 之前,他要求人们给他穿上德考拉的道具斗篷一起下葬。鲁格西的德考拉电影,要比海默公司的电影制作精良,而且改编严谨,富有人情味,海默公司的德考垃电影 则制作粗糙,以玩弄廉价的惊悚手段著称。德考垃电影至今已不只百部,可能今天影迷最熟悉的就是科波拉的《惊情四百年》了,科波拉对这个始终存在玉B级电影 中的人物重现焕发了邪恶的美的光辉。

自1913年加拿大人亨利·麦克雷(Henry MacRae)将第一步狼人电影《狼人》(Werewolf,1913)搬上银幕后,历史上以狼人为题材的影片就从未消失过,各种粗制滥造的、低俗的甚至 是色情的狼人电影在各个历史时期出现,其中最受欢迎的恐怕是1981年美国导演约翰·兰迪斯(John Landis)导演的《美国狼人在伦敦》(An American Werewolf in London)了,他这之后又创作了《美国狼人在巴黎》(An American Werewolf in Paris, 1997)等。狼人电影的影响始终没有德考垃电影的影响大,德考垃毕竟是一个比较饱满、完整的形象。

美国狼人在伦敦。

狼人在德考拉电影中总是听从德考垃召唤的,但在《黑夜传说》却改成敌对了。

弗兰肯斯坦在电影史上的出镜率也很高,最早的弗兰肯斯坦电影是1910年爱迪生电气公司出品的默片《弗兰肯斯坦》(Frankenstein, 1910),片长只有16分钟,导演是美国早期默片导演塞尔勒·道雷(J. Searle Dawley),由于该片出现的太早,以至于很多人都不相信这部影片的存在。直到80年代,该片的拷贝被重新发现才被确认。30年代,詹姆斯·霍尔 (James Whale)与美国环球公司推出一系列恐怖电影,其代表作就是两部经典的弗兰肯斯坦电影《弗兰肯斯坦》(Frankenstein,1931)和《弗兰肯 斯坦的新娘》(Bride of Frankenstein,1935),由波里斯·卡尔罗弗(Boris Karllof)主演。

杰瑞尔与海德的故事可能在电影史上拍摄最少的,但也已有十几部之多,最早的也诞生在默片时代,据说诞生在1908年,但这部影片早就丢失了,无从 考证,连导演和演员资料都不详。有据可查的是1913年爱尔兰人赫伯特·布莱农(Herbert Brenon)导演的《杰瑞尔博士与海德先生》(Dr. Jekyll and Mr. Hyde,1913),第一次将小说拍成了电影。我觉得最好的是是1931年美国实验导演鲁本·,马姆连恩(Rouben Mamoulian)导演的《杰瑞尔与海德》(Dr. Jekyll and Mr. Hyde,1931)和1941年维克多·弗莱明(Victor Fleming)版的《杰瑞尔与海德》(Dr. Jekyll and Mr. Hyde,1941),两部电影都是未被发现的杰作。杰瑞尔与海德的漫画版“绿巨人”则多活跃在电视领域,Marvel公司与环球公司于1978- 1982年间推出的电视剧《绿巨人》(The Incredible Hulk,1978-1982)是当时最热门的电视剧集之一,绿巨人这个原型在许多电影里出现过,2003年李安拍了新版《绿巨人》。

一一列举电影史上与其相关的影片和导演是浪费时间的,也没有多大意义,围绕这些邪恶超人的文化本身就很茂盛,当下流行着许多英雄超人,像超人和蝙 蝠侠,他们多产生在20世纪,用手指数数,他们也真没多少真正的传奇可言。相反,那些活跃在银幕上的魔鬼、邪恶超人却由来已久,掌故繁多,也许有人对这类 不入流的恐怖惊悚电影不感兴趣,这样一篇文字也无法穷尽历史上的传奇以及那散发着邪恶魅力的经典人物,可在漫长的历史中,如此多的魔鬼与魔鬼之间的隐秘沟 通,恰恰能证明某个恒定的真谛吧。

[info]发表于《文景》杂志,原博客旧贴,稍有修正。[/info]

4 thoughts on “邪恶超人的传说

  1. 我觉得《弗兰肯斯坦》有着一种奇特的气质,它是有着忧郁的气质的,第一次看这部小说已经快10年了吧(虽然我自己也才20多岁,呵呵)但我总是忘不了结尾那一幕,那种悲伤是现代式的悲伤,无力无望,无法拯救的失去了上帝的命运。

  2. 我很久以前看Assayas和张曼玉的那部 Irma Vep时,真没看出好来,当时不明白里面怎么回事,虽然也知道是致敬,还跟人讲这片子不过尔尔。后来等我看过Louis Feuillade的Les Vampires,一下把两部都喜欢了。Feuillade这片子跟吸血鬼一点关系没有,应该是比较迎合一战前后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影史上拍有组织黑帮犯罪的故事,这应该是个源头,偷盗珠宝,还有干别的,然后记者介入调查这些情节,后来都是被无数人抄的,说Fritz Lang和Hitchcock受过影响应该不离谱。

    Assayas绝对是个影痴,可能不亚于Truffaut级别。Irma Vep这种片子,也可以算上Bertonucci的The Dreamers,真的是只拍给少数人看的,我倒不是以少数人自居,但我把这都看成是他们写给电影的情书。

  3. 他的片子一般观众还看不进去,《魔鬼情人》好一点。《女飞贼》里我感觉还有一种双重的怀的,那个导演身上有他的影子,也有很多人的影子,导演对电影的疑惑和通过他折射出来的对现实疑惑,反应出阿萨亚斯很复杂的电影心态,当然,最后到短片拍得很棒。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