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东父子

昨天去图书馆,想借皮埃尔·比亚尔(Pierre Billard)的《法国经典电影史》(L’Âge classique du cinéma français),没借到。这本书我只闻名,但始终没读过。它由Flammarion出版社出版,这不是电影的参考出版社。这本书从法国有声电影的诞生写到新浪潮,900页洋洋大观,与它同出的另外一本是傅东的《法国现代电影史》(L’Âge Moderne du cinéma fraçais),从新浪潮写到今天,倒是由于写作和研究需要,经常来读。读的时候感觉,这简直是用蒙田的笔法写电影史。在法国电影史研究上,历史架构都差不多,但傅东的措辞太讲究了,介于传媒体与学院体之间,可但凡遇到他钟爱的导演,他绝不吝啬地抒情,这也是大部头著作,写作的难度相当大,我很诧异,一个记者和影评人,为什么费这么大力气,去写这样一个大部头著作?

今年8月,从北京飞回法国前,在北京遇到单万里老师。酒后,他请我们去他家,送给我们他的《纪录电影分析》和《中国纪录电影史》,两部很难得史料著作。我顺便“检查”了他的书架(我的臭毛病),突然发现了上面这两本书的法语原版,列在书架里,我高兴极了。单老师举起《法国现代电影史》:“这是经典啊!如果你们夫妇把这本书翻译了,居功至伟!”他正筹划翻译这本大部头。我肯定没有时间翻译这本书了,而且我也知道,翻译这本书,是一个难啃的活,我领教过傅东的文法。翻译这书,想克服翻译上的困难,需要一些发自本能的真挚愿望,才能翻好。比如周成林翻《时光中的时光》,比如我想翻《莱奥内访谈录》,呵呵。

回法国后,单老师告诉我,无论如何,他都要翻译这本书。这是影迷的福祉。我们哪有一本可参考的法国电影史啊!就在这时,我突然意识到,原来与这本书一起出的《法国经典电影史》的作者,正是傅东的父亲!这解释了为什么傅东要写这样一本书的原因,他在以自己的方式,向父亲的工作致敬。他的父亲皮埃尔·比亚尔是一位杰出的出版人,《观点》周刊的联合创建人和主编,但他也是一个影迷,后来不做主编了,去Science Po教电影史。一个完全没理由去写这样一本书的人,写了这本书,而且他还写了《路易·马勒传》,并获得了2003年龚古尔图书奖。

他们追求什么呢?他们不用评职称,这书根本不畅销,他们也不缺钱,他们两个谁也不需要用这个扬名立万,他们求什么呢?需要查那么多书,看那么多电影,对自己的每一个字句都苛刻严厉到极点,他们完全可以写轻松的散文或日记。这就是法国“迷影人”令人着迷的地方,很多好看的电影书,并不是所谓专业人士写的,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人类学家埃德加·莫兰会写电影,为什么哲学家德勒兹会写电影,为什么雅克·朗西埃去写电影,为什么那么多文学学者、记者、中学教师甚至政客会写关于电影的东西,有多好看的传记是这样的人写的,而不是专门从事电影研究和写作的人,比如凤凰书店的老版,一个老记者,写了四卷本的《中国电影史》,只能说明:这件事与他们的人生有关,这就是他们的人生,他们认为在一生中拿出一些时间,做这件事是正确的,是有意义的。希望在2008年,能从单万里老师手里,看到这两本书问世,给他加油!

《法国现代电影史》

(上)让-米歇尔·傅东:《法国现代电影史——从新浪潮到今天》

《法国经典电影史》

(上)皮埃尔·比亚尔:《法国经典电影史:从有声电影到新浪潮》

《傅东父子》上的4个想法

  1. 在图书馆看到过,一眼就看到傅东的大名。
    这才知道皮埃尔·比亚尔是傅东的父亲,原来傅东的真名是 Jean-Michel Billard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