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收到戛纳电影节寄过来的2007年短片单元和电影基金单元短片的DVD,还有一封主席吉尔·雅各布(Gilles Jacob)和电影基金单元主席皮埃尔·维奥(Pierre Viot)亲笔签名的信,这张DVD的发行是由法国Artmedia公司与戛纳电影节联合制作的,会邮给各国的影评人,以求得对这些年轻导演的介绍、评论和关注。关于Artmedia公司,我在最近一期专栏中介绍了它的创建人勒博维西。
在法国住久了,就变得很“懒”,或者说在一些应该做的事情上很“懒”。我一直都有收到朋友寄过来的东西,包括老卫(卫西谛)和文杰邮给我的书,罗展凤从香港赠寄的《电影X音乐》,北京和上海出版社朋友寄过来的电影图书,单万里老师送我的《纪录电影分析》,还有吴宇森邮的明信片,杜琪峰赠的《银河映像难以想象》等等,最近还有法国出版社给我邮书。这里我要检讨一下,我既没按照他们的约稿提交书稿,也没有为这些书写过像样的书评。还有很多朋友邮给我他们的影片,法国的电影节也一直在给我发邀请函、排片表和场刊,但除了戛纳电影节和威尼斯电影节,以及2005年的巴黎真实电影节,我都没有参加那些电影节,所以,也没为这些电影节的推广做好工作。这些图书、DVD、资料、场刊、杂志太多了,如果毕业回国,仅这些东西就已经超重。
我看过很多国内观众不容易看到的中国青年导演的影片,比如杨超的《旅程》、老朱送给我的那些中国独立导演的纪录片和实验短片,王宝民的《葵花朵朵》、黄文海的《喧嚣的尘土》和《梦游》,应亮的《背鸭子的男孩》和《另一半》,拙时那些很棒的实验短片,刘真辰的两部Docu-fiction短片等等,还有回法国前西安的王杨送给我他的纪录片,可我从来没有为这些影片写过评论。可能是我始终觉得这种交往不应该成为一种负担。我看到很多国内影评人看完媒体场后,晚上拼命爬格子,我从来没像他们那样尽责。需要说的是,在今天,主流电影的影评到处都是,但对这些青年导演和独立导演的的介绍实在太少了,可惜没有人需要这样的文章,没有人去写这样的文章。但我确实把他们介绍给我认识的法国朋友和电影节,尽我所能去推广他们,但我觉得没为这些朋友做什么实际工作。很惭愧。或许现在电影维基上积累的一些资料,会在将来对人们了解他们有帮助吧。
这种懒惰与我始终不是一个职业影评人或职业记者有关,而始终自认为是一个作者或研究者(估算自我推脱吧),但我想说的是,这些资料放在我这绝对没错,终有一天,它们会以最恰当的方式被呈现出来(我想这件事不是一天两天了)。
说说这套短片,总共三张,看了之后很振奋,因为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人拍的片子,确实“精彩纷呈”,包括北电2006年陈涛的毕业电影《入道》,墨西哥这部短片金棕榈,还有一些动画短片。我觉得贾樟柯主席的判断是可以认可的,我真希望能像贴图片那样轻松地把这些影片贴到网上,让大家看看,尤其想做导演的朋友应该看看,你们很有必要了解一下全世界的同龄人都在干什么,想什么,而短片则是最好的了解途径。可惜,我不能干这样事,否则我就再也收不到免费的片子了,据说目前巴黎的画廊也开始经营艺术短片,一部片子至少可以卖到8000欧元以上。如果这张DVD公开发行,大家可以留意一下。
注:这篇文章我2天前就发了,在服务器“时间倒流”中给弄丢了,如果不是“有话要说”,我根本不打算再写一遍了。
真羡慕
怎么样才可以叫他们给我们这样的平民邮呢?
怎样才能收到这两部dvd? 我给组委会注册时留了地址,都能收到吗?
国内的媒体和观众对年轻影人关心始终不够,上次刘真辰获奖我试着和一家报纸提过,他们都不感兴趣,连个新闻都不给。
除了羡慕还是羡慕啊,如果实在买不到,那就等虎皮大哥什么时候回国,去你那蹭看,哈哈。
青年,新人导演岂止不受重视,甚至直接无视,除非你有“靠山”,要不然你就得获大奖,如金狮,金熊,金棕榈等,必须是镶金的, 实在不行你拿个奥斯卡奖也可以啊,国内肯定炒火你,想不红都不行啊~~提醒注意:得奖的分量小一点都不行啊……
回国的话可以刻成DVD,私下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