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标准

《色戒》很一般,本来就讨厌张爱玲,如此又验证了一次。

最好的华语新电影:《太阳照常升起》,姜文

最好的非华语新电影:《伦敦来的人》,贝拉·塔尔

最有趣的发现:《圣山》,Alejandro Jadorowsky,非莱妮·里芬斯坦尔的《圣山》,超过Matthew Barney许多倍

最遗憾的发现:《死亡证明》 ,塔伦蒂诺

最好的新看华语电影:《海滩的一天》 ,杨德昌

最好的新看非华语电影:《黄宝石》,希区柯克,《猎人之夜》,查尔斯·劳顿

最好的翻看华语电影:《鬼子来了》,姜文

最好的翻看非华语电影:《精疲力竭》,戈达尔 

最值的中文电影书:《时光中的时光——塔尔科夫日记》 

最值的外文电影书:《Something to do with death》,Christopher Frayling

最值得纪念的事:经历了戛纳电影60年

最值得骄傲的事:中文电影百科

最值得炫耀的事:收购莱奥内“镖客三部曲”的法语原版海报

最应该斥责的事:该写的书都没有写完。

《个人标准》上的16个想法

  1. 我对张爱玲不感冒,对李安就更不感冒了…

    比起《太阳》我更喜欢《鬼子来了》..

  2. 《太阳》后半段俩女人骑着骆驼在沙漠里走没有空间感吧?景别变了声音没变,没有远近了

  3. 我不喜欢张爱玲,主要是不喜欢她这个人。是文学爱好者,都可能成为“张迷”,但只要对她做过的事有点了解,并且有点不依靠各种经传口传的独特理解,就不一定那么盲目,我特讨厌她,主要是因为她的为人,进而不喜欢她的文章,尤其在生活中见多了那些自诩特张爱玲的女人,在不断印证这种印象。
    事实上,我没有真正喜欢过李安的电影,饮食男女和冰风暴确实打动过我,但那种感觉还是跟姜文这种导演留给我的那种印象差距很大。李安属于大马路上跑的优秀导演,姜文是天才,这两样东西不可等同。有一段戏,给李安拍,他会知道怎么拍才能让大多数人接受,并且彰显人性,但姜文,却是完全从天上掉下来的那种东西,总是要超过我们对这个事的经验范围。这就是卡普拉、曼凯维支们与希区柯克、库布里克们的区别。
    色戒的话题,也就是张爱玲要隐晦表达的东西,我不大感兴趣,19世纪末英国通俗文学的水平,小说也没有把焦点放在“革命与人性”的话题上,属于一种intime film,类似于私小说,可能当事人看得明白,旁观者则觉得无聊。

  4. 回上面的匿名:《圣山》要比《圣血》好很多,表现风格完全不同,在制作上,《圣山》要比《鼹鼠》强很多。反正在我看来,圣山要比Matthew Barney的东西要更好看。

  5. 原来虎皮修改过文章了,一开始,你没讲清楚,我还真以为你讲的是莱妮·里芬斯坦尔的《圣山》,Matthew Barney的东西我没看过。

  6. 李洋兄:
    你对姜文的看法,我完全赞同。《太阳》我今年在影院破天荒地看了两遍,在很多论坛也反复叫好,可惜应者寥寥。我是认定此片是传世之作的,但是不是传世经典还需要时间检验。我还给你写过封信,大概是你邮箱换了没收到吧,也无所谓啦。
    《色,戒》我前天总算看到足本。你这么说我感觉有些冤枉张爱玲了,抛去对张本人的看法,你难道没有觉得《色,戒》完全是一部李安的电影,和张爱玲的小说没关系吗?至于“张的为人”,以为十多年“看张”的经验,似乎没有不妥出,总不至于又是汉奸问题吧?
    『是文学爱好者,都可能成为“张迷”』以我的经验,这种情况顶多只存在港台,大陆绝无可能。否则不会迄今连个张爱玲研讨会都不让开了。

    至于李安问题,我还是觉得兄对其有些刻薄。我猜兄可能是不喜欢通俗剧的架构吧?抛开张爱玲不提,即便费里尼也是很喜欢通俗剧的啊。阿城不是也说过“电影有各种各样的好”吗?《冬狮》The Lion in Winter这样的电影他可是也喜欢的哦。

    当然,我也承认,同样是被戏剧性架构的电影,同样前半段是节奏明快,插科打诨,《鬼子》的冲击力是远远大于《色,戒》的。今年《太阳》临弃于坎城,确实是坎城的损失,《太阳》起码和《十二宫》不是一个档次的吧。

  7. 西宅兄,我刚查过邮箱,确实没收到你的邮件。很多文学史家对张的评价非常好,这我知道,比如夏志清。但个人之喜好,实在不必强求,这当然跟汉奸文艺没什么关系。中国文艺被政治一直压到今天,实在让人无话好说,比如对《太阳》用暴民政治和出身理论去抨击,真好笑,用汉奸电影评价《色戒》,也好笑到极点。对待政治,姜文是一派令狐冲的情侠风范么。对李安,我也没觉得不好,通俗剧也不是问题,他是合格的优秀导演,几十年才能出这样一个文艺家,他在演员指导上的能力相当厉害,让汤唯“以不演而演”,“以半演而演”,这与侯孝贤和王家卫都不一样,但《色戒》被盲目追捧,李安成为文化时髦,是不争的事实,我向来对这种东西充满警惕。影片的床戏用专业演员做色情演员的动作,而且不用被子遮盖,这正是近几年的电影时髦,像《鬼子来了》开场的床戏,两人盖着被子,还要掌灯看看,比较起来,要比回形针更40年代的中国吧。一些细节,就能觉得是不是喜欢这片子。

  8. 嗯,李洋兄在博客上这么鲜明表达个人意见,其中意思我领会了。

    关于《色,戒》我还想补充一点的是,《色,戒》在大陆和港台的接受度其实差异不小,李安这次都不让在大陆作宣传,甚至连接受采访都不允许。大陆从本质上来说,还是不接受张爱玲、夏志清他们的,表面上的默认不过是为了统战而已。另外,《色,戒》业界内部确实反响不一,侯孝贤和焦雄屏他们都不愿发表公众意见。阿城的说法是“有保留,不如《断背山》”。至于我个人,以五星计算,我打3.5颗星,李安所有的华语片我觉得全部是一个水平线上的。

    还有《太阳》问题。此片今年在大陆可谓遭受前所未有的票房和舆论的双重打击,王朔甚至说“未来的十年,国内电影界都将没有姜文的舞台”。国内影评界的所谓大牌影评人居然没有一个出来叫好的,实在叫人匪夷所思。我在MSN上和一位很知名的影评人讨论过(名字这里不方便说,不过是仁兄认识的朋友),他就始终认为这片赞好的人过分解读了。而且,《太阳》这次在国内放映宣传暖场前,焦雄屏出于好意的那句“解密的快感”,从实际效果来看,其副作用太大了。

    我自己在影院看过两遍,再加一遍碟片版本,看后最深的一个印象就是,此片在很大程度其实是姜文对毛晚年心境的一个隐喻。我感觉《太阳》这个片里所有的人的状态,加在一块,画个圆其实就是毛的晚年。所谓的超现实主义,我要叩问的是:难道1958冬到1976年秋天的中国不是一个高度超现实主义的国家吗?但吊诡的是,威尼斯放映的时候据说没有这个时间字幕?

    不知道,李洋兄还有什么见解。悉听尊候。

  9. 我昨晚也看了Topaz,好看煞人,这样跨国的大制作在希的作品里属罕见,配乐让我想起了Huston的The Mackintosh man,那个时代是不流行这种间谍片?我疑心007疯狂抄袭了希区柯克。
    感觉从Birds以后,希翁电影没那么强烈的风格化元素了,而且常经常靠声音来控制气氛,比如Frenzy里凶手杀掉那个女招待的段落,惊艳。
    对了,Topaz那几个卡斯特罗的镜头是真的么?

  10. 感谢西宅兄递送的信息。

    “阿城的说法是“有保留,不如《断背山》”。至于我个人,以五星计算,我打3.5颗星,李安所有的华语片我觉得全部是一个水平线上的。”

    以上就是我的观点没错。

    我认为,姜文在《太阳》里对自己的毛崇拜的有一种自省意味,这种感觉很有趣。中国社会的超现实感觉,本来就如此啊,这跟前南斯拉夫“地下”的超现实差不多。影评人基本上有保留地赞扬,或有保留地批评,更多的是摸不到头绪,这片子确实不太能让喜欢它的人找到可靠的题目,多数是感觉,而不是什么破解,我觉得破解反而坏了,把问题搞大了。

    还有,未来十年没有姜文,我不信。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