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遇到贾超二,去年路过北京时,因她忙于拍摄自己的片子而没能聚上。她问我还能不能接翻译的活了,我今年上半年要答辩,之后要回国到大学教书,需要从一种生活状态转到另一种状态,似乎没那么多精力了,只好作罢。但是,不论将来谁翻这本书,我都希望这个人要善待这个译本,因为这本书绝对是好书:雅克·朗西埃(Jacques Ranciere,台译:洪席耶)的《电影寓言》(La Fable cinématohgraphique),这书周彬曾问过,应该说是继德勒兹《电影》后又一本法国思想家写的电影书。去年路过上海,《文景》杂志的杨丽华老师还问过,“法国思想家谈电影”,是个非常不错的选题,莫兰、巴特、朗西埃、鲍德里亚绝对是首选人物。可惜,我欠下太多师友的书约和稿约,今年要一并兑现承诺呢。在翻译书方面,我是有热情的,愿意把好书翻给大家读,可做事不能一蹴而就,单凭热情一口气做完。估计回国工作,也需要一段时间适应工作环境和节奏。现在电影百科上有了生龙活虎的翻译团队,他们将来做的公益翻译工作,是我都无法想象的。我觉得媒体应该在关心互联网上那些自发做公益计划的青年人,包括免费软件开发、字幕翻译、公益小说翻译和维基写作等,这是值得鼓励的新兴文化现象,而不仅仅是前一段时间媒体炒作“字幕组”那种单纯的猎奇心理,应该是一个nouvelle vague。
当前电影图书翻译的一个问题,是翻译与选题之间是非常被动的选择关系,如果翻译对那本书的背景、人物不了解,对那些电影兴趣不足,即便书写的再好,翻译也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译文也不见得精彩。我对贾超二说:我现在只想翻《莱奥内访谈录》,其余的暂时都不考虑。不知为什么,《莱奥内访谈录》这么好的书,选题早就报到社里了,但迟迟没有下文。估计没有通过。台湾、香港很多电影馆也没选这本,可凭我认识的一些电影圈内外的朋友,几乎都是莱奥内的超级拥迭,影迷更是数不胜数。莱奥内,不仅仅是个畅销商业导演,他是意大利电影甚至欧洲电影中的一个特例,他的血统非常复杂,但始终不受重视,我想,莱奥内对电影导演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影评人,2004年,美国《纽约时报》还有文章,提出追加他与费里尼、安东尼奥尼等导演同等地位的作者形象,2004年的《电影手册》也再做莱奥内专题,一批与我同龄的手册派年轻人,热情地评价他为第一个后现代导演。把我逼急了,我就自己译,之后放在网上做“非卖品”,让编审们汗颜一下!
所以,我羡慕周成林,《塔式日记》虽然难翻,至少是他所钟爱,他沉醉于那个过程,而且一经付梓,就是经典。据悉上海的一位热爱戈达尔的青年教师,正在翻译《戈达尔论戈达尔》,这真是让人期待!我读过那书,简直是一座山。
Godard on Godard很难译,天南海北的。
支持!我们这些读者没能力去翻,不知道去读算不算是一种支持
虎皮大哥,我是前几天问《革命往事》那位,强烈支持翻译《莱奥内访谈录》,俺几乎一口气看完莱奥内的所有作品,当时还想,为什么这么商业化的导演居然没出版社选译关于他的书。
读戈达尔访谈录,需要对影史有一定的了解,否则很难理解,一个阅读感受是:彪悍的影史不需要解释。
虎皮兄要到哪里教书了呢 :)
工作一事没有最终确定,我个人是很积极的,大学方面也表示欢迎,但事关工作,在校方没做最后决定前,需要经过很多手续和过程,因此我不方便透漏,大家也不要追问了,决定后我自会告知大家。从事教书这职业是确定了。
虎皮兄,你最近在《看电影》写的几篇谈法国新电影系列的文章,真的是写得太好啦!小弟受益匪浅!
尤其是最近我看到写楚浮的这篇,虽然我根本不是楚浮的影迷,甚至他的电影我几乎没有一部喜欢的,但你用“迷影精神”来概括楚浮实在准确,我看了真的很感动。你说楚浮“不是风格家,不是天才”,太对了。不过我要再补充一句,“不是电影大师”。
所以,强烈期待你的后续文章。
我心目中是把电影大师分为两类,一类是费里尼、安东尼奥尼、小津那样的,沉溺于生命经验的缅怀,这类电影大师的创作直接跳脱于电影工业,通于美术、音乐、文学、建筑等艺术门类(借朱天文语);还有一类是黑泽明、希区柯克、库布里克(这个有些中间派)、莱昂内、奥逊威尔斯那样的,在电影技艺方面展现出不世出的优良品性,对后世电影语言的开拓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所以,上回你提到美国影评界在重估莱昂内,企图把他与费里尼、安东尼奥尼列为同辈,这是不是有些错位了?
其实,以我个人喜好或者偏见来说,我还是希望虎皮兄能更多写写六〇、七〇年代的意大利电影,夸张点说,意大利光一个安东尼奥尼就抵得过法国一兵团了,哈哈。你以前写费里尼的《罗马》、《卡萨诺瓦》,写的真棒!不好意思,有些吹捧嫌疑了,但那几篇文章真的对我启发很大很大。尤其是你把帕索里尼同福柯、《索多马的120天》同《性经验史》相比较,从思想史的角度肯定意大利七〇年代电影达到的深度,哇,真是大赞!国内的影评文章我没看到过有这么写的。 所以,我为什么始终不喜欢《公民凯恩》就是这个道理,我承认这个电影在影史如何如何,电影语言如何炉火纯青壁立千仞,对后世影人影响如何大,但这个电影同时代的思想有什么关系吗?这个电影对生命经验的思考与缅怀有那么不朽吗?我怎么看也看不出来。
我还有一个事情,一直有兴趣向长期在“欧洲左派”背景下求学的虎皮兄请教:毛在欧洲左派的影响度究竟如何?尤其是高达,我觉得他的观点是最能代表欧洲左派的了,现已到人生暮年的高达有没有在公开场合重新谈论过毛?
支持楼上的提问,毛在欧洲究竟影响到什么程度?
虎皮兄关于翻译的说法颇是中肯,不过估计翻译也有程度之分,深度翻译者选择自己中意的,浅度翻译者选择自己练笔的,呵呵。还有翻译和写作也有几分相似,不是真心想写的东西总归不能表达自己。
西宅兄的夸奖实在不敢当,我脸都红了。写东西尽力而为吧,写媒体文章与做学问还是两码事,我现在需要的,是静心踏实做学问。据我所知,毛派是过去的事了,尽管还有一些人是毛主义者,但数量不大,毛主义在法国知识界已销声匿迹了,至少我在大学没有听老师们提起过。
話說那本『電影寓言』我在學校借出來看了一下
(英文本,我沒能讀法文是我終身的遺憾…)
然後因為歸還時要繳交一短則簡介
所以我這麼寫著
(希望對大家有點幫助,即便,我並沒有完整看完此書):
內容簡介:
這本擁有頗為「可愛」封面的書誠如書名所示,洪西耶將電影看做一種「寓言」,五花八門的影像包括著充滿各式奇異怪趣的內涵。作者行雲流水的筆鋒可以反映在目錄羅列的篇章名稱裏。然而這份瀟灑可不妨礙他在四兩撥千金的力道中,帶進了他的電影史觀。他以四章領出影像的魅力,並且相當新穎地在這個部分裏談到了電視;而電影成熟期的敍事中心論,洪西耶異常地選擇了兩位邊緣人物:安東尼‧曼恩與尼古拉斯‧雷伊,並從小處著手抒發作者的奇想,像是從『以夜為生』片頭缺少的幅禎引出一連串對於電影詩學的思考;作為德勒茲電影思想的追隨者、擁護者之一,自然地將德勒茲擺訪在現代性的主要軸心,並且採用德勒茲對新現實主義電影的現代性再次肯定,所以我們看到兩種吟(遊)文體電影的並存:羅西裏尼與戈達爾;最後,在電影強而有力的反身性中,作者便在虛構、真實的模糊界線裏終結了這本新寓言體媒介的推介。讓我們遙想起『火車進站』揭示的電影雙重本性:再現與作假。假如您以為電影理論已經了無生氣、令人欲振乏力,那麼這本一點都不嚴肅的小書或許會讓您感到一絲曙光。
目 錄: 譯者前言
序幕:一個受阻的寓言
第一部份 可見的寓言
在劇場年代與電視年代之間
一 愛森斯坦的癡狂
二 一個靜默的偽君子(塔度夫)
三 從一個獵人到另一個:兩個時代的弗里茲‧朗格
四 兒童導演
第二部分 古典敍述、浪漫的敍述
五 一些該做的事:安東尼‧曼恩的詩意
六 遺失的鏡頭:尼古拉斯‧雷伊的詩意
第三部分 假如有電影的現代性
七 從影像到影像?德勒茲與電影的年代
八 落體:羅西裏尼的物理學
九 中國女人的紅傾:戈達爾的政治學
第四部分 電影的寓言、一個世紀的(故)事
十 紀錄虛構片:馬蓋與記憶的虛構
十一 無道德的寓言:戈達爾、電影、(故)事
(話說….這本書應該還沒有中譯本吧?
因為看虎皮兄上述內文
看不大出來意指…)
感谢肥内提供的这段精辟概括,该书的台湾译本应该很快就上市了,或许由于翻译难度问题,会有所延迟,不过不会太长时间了。法国人这种“从最小的现象入手,写出最深刻的话题”,读起来很过瘾,不过,不论德勒兹还是朗西埃,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还是有阅读障碍,哪怕是电影学者,因为他们谈到的影片,读者不见得看过,对论述的精辟就感觉索然无味了,此外,翻译也是一个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