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本

终于在亚马逊法国找到了这本书,是某网络书店的库存,仅存一本,全新的,价格减半。这本书已经读完了,是法国电影资料馆的全本影印,之所以买这本书,一半是为了纪念意义,这是全世界第一本写Leone的书,1984年第一版,此后再无再版,作者Gilles Cèbe在写这本书时,Leone著名的访谈录还没有问世。另外一半原因是该书收录了大量1960到1970年代意大利重要杂志对Leoni的辱骂和批评,另外,该书大量的珍贵照片让人垂涎。它可是16开本的亮光铜版纸印刷,画册的规格!前年,曾咬牙买下了45欧元的Oreste De Fornari版本,那本书,70%是炒冷饭,除了那篇著名的Leone在Ford逝世20年时写的著名文章,那本书最大的原创观点在于提出了Leone与Ford的六大区别,其余的价值也都在珍贵图片上。

访谈录、Frayling、Cumbow、Ortoli,我可以宣布,世界上关于Leoni的最重要的书,我都收齐了,包括法国境内杂志曾经发表过的所有关于Leoni的文章。此外还有两本小书,走的时候打算丢了,没意思,其余没有收的书,是经过我验证严重掺水或价值不大的书,包括《电影手册》出版社最近推出的大师系列,共有32本,Leone那本,等于Leone写Ford那篇文章+历史上几篇影评,没有更新的东西。

Leone在法国出的所有DVD已经收全,可惜的是,MGM版的套装导评没有字幕。先后出现过两个版本的LeoneDVD导评,我不得不说,评的最好的,还是Frayling,其余的人都在炒冷货。 Leone研究协会于2001年在意大利成立,每年搞一次活动,我会把论文发给他们,访谈录翻译完,也要给他们邮寄一本,算是了个心愿。Leone这档事,算是告一段落了。

24 thoughts on “最后一本

  1. 在华语界,对Leone没有什么一手原创的研究,甚至于连二手的资料还没有呢。虎皮的访谈录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翻好啊。

  2. 快了,就在不远的将来,要看世纪文景什么时候能把版权拿下来了。已经有很多人来信要读这个访谈录了。其实我已了然于胸,版权下来,即日可译完。

    Leone命中注定是那种不受学院和知识分子拥戴的导演,这就是他前30年在欧洲的经历,估计在中国也会如此,大学教授恐怕不会在课堂上谈Leone,他们宁愿去谈塔尔可夫斯基,基耶斯洛夫斯基。早年他饱受批评,对他称赞最多的,往往是导演。Luc Moullet说他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时期,唯一的爱森斯坦继承人,贝尔托卢奇说他是除了维斯康蒂、安东尼奥尼、费里尼和帕索里尼之外,唯一有创新的导演,斯科西斯说他是真正将歌剧融入电影的人。

    不是我非要把Leone抬到多高的位置,在我心中,他也不是最高的导演,我是想突出他的独特性,在这个case上有太多独特的地方,对于欧洲电影、美国电影,从黄金时代到后现代电影的过度,他是一个特例,他要比移居好莱坞的欧洲人成功,但却是不折不扣的欧洲人,他差不多是唯一能融合意大利幽默和好莱坞式喜剧的人,他是很罕见的在类型片中进行大胆的风格试验的导演,而且是其中最获得商业成功的一个,他与威尔斯、库布里克一样是个完美主义者,30年拍了8部半。他是西部片这个最重要、最原始的电影类型中的革命家,也是一个悲观主义的无政府论者。他是最早在电影中大量使用citations的导演之一,之前只有戈达尔的筋疲力尽做到了这一点,但很粗糙。

    Leone喜欢古董,喜欢交友,朋友遍及欧洲和美国,他曾帮助过luigi comencini,并曾想帮助安哲罗普洛斯和Jodorowsky。

  3. 估计莱奥内电影中,最闷的可能是《西部往事》,长,节奏慢,而且不那么ironic,估计一般影迷看不出滋味来,但这部恰恰是他最经典的。第一版 DVD,请了5个人做这个片子的导评:Christopher Frayling,John Milius,Claudia Cardinal,Alex Cox,还有一个教授,这么慢的片子,5个人评,还落下了很多值得谈的东西,差不多落下一半。可以想想它的信息量有多大。

  4. 等闲下来的时候,我做了一个这片子的导评字幕,我自己评,估计那样的话,不了解背景的影迷看起来就会觉得这片子真棒,真有意思。

  5. 估计那样的话,不了解背景的影迷看起来就会觉得这片子真棒,真有意思。

    看电影终究还是看什么和怎么看的问题。

    看什么应该是件几句话就说完的事情,但是有些人就是想不到。

    怎么看是可以侃侃而谈的事情,不过如果没兴趣,没有点破看什么那根弦,怎么说都没用。

    这种字幕,最终还是给同好的锦上添花。

    如果一个人是靠听评论音轨,看专著,才喜欢上一部片子,其实蛮悲哀的。导演悲哀,观众也悲哀

  6. talich,我觉得你这种说法完全没有考虑具体情况,西部往事这部电影,在没有dvd导评的时候就已经在美国和欧洲,无论是观众还是影评界都都被誉为杰作了,又怎么是靠音轨和评论才成名的呢?
    但是,那是对于西方观众来说的,对一群对西部文化有持续的、深厚认识的西方观众来说的,包括近百年来体现在流行文化中的所有关于西部的潜台词。这种认识中国观众没有,中国观众的电影阅读史本身就是断裂的,更不用说异域的西部电影史了,这种潜台词,就是architexte,那种戴锦华所说的电影中那种“不得不说、但不用说、没有说、可其实已经说了的”东西,西部往事中的这些东西,中国普通观众解释不了。所以需要评论去把这些不得不说、不用说、没说其实已经说的东西、补充回去。好比《笑傲江湖》中,一个喽啰说,他是东厂的人,全中国的观众都不需要解释的,全部在历史和流行文化中积累的稳定的东厂的印象就出来了,这些东西不得不说、不用说、没说其实已经说了,但对于老外来说,等于零,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有人帮助他们去认识这些东西,这与用音轨才需要认定其是一部伟大的电影有关系么?
    其实,Leone的电影,已经很象征性了,比如《黄金三镖客》这种电影,恐怕只有在极少数的国家,观众才不能理解出它的优秀之处,但《西部往事》是特别的,它是一个专门针对美国西部电影和西部历史的片子,对于西方文化圈外的观众,提供必须的提示和解读,应该不属于你说的这种情况。
    实际上,好莱坞电影一直在为全世界灌输一些公设,即必须在某某前提下去理解这部电影的好,比如对未来世界的想象,对战争、历史和时事的认识等,这其实是很霸权主义的。有的时候,还真需要有人在dvd导评里说破这个东西呢。

  7. 听评论音轨,看专著的人基本上就这几种情况吧:

    先看了片子,觉得片子不错,有意思,决定听听评论音轨
    先看了片子,觉得片子没劲, 没意思,决定听听评论音轨

    当然也可以没看过片子,先看看专著,或者第一遍看就听着评论音轨看的。

    你觉得那种情况更多一些?

    我就是抓着你的那句话“估计那样的话,不了解背景的影迷看起来就会觉得这片子真棒,真有意思。”

    我的意思就是,估计你这评论音轨出来了,听的人应该大多是已经觉得这片子真棒,真有意思,希望看点背景,导评,分析,觉得这片子更棒,更有意思的人。而不是那些觉得这片子没劲,没意思的人。

    不信咱们统计统计?

  8. 我感觉talich和虎皮的观点都对,但连起来看,好像是一个无效的辩论。

    talich一开始说观众靠评论音轨喜欢上一个片子,对观众和导演来说,都有点悲哀。我理解,这应该是指一个观众对某部片子从原本不喜欢变成了喜欢,发生了颠覆性的转变。悲哀在于,导演没能跨越文化性的障碍(或其他障碍),把要表达的信息有效传递给观众,和/或观众没能跨越障碍,有效接收到导演意欲传递的信息。如果作品确实是好作品,观众也确实是素养深厚的好观众,还出现这种局面,是一种巴别塔式的悲哀。但这种悲哀,无时无刻不在这个地球的各个角落重演,我们都习以为常了。

    虎皮主张通过导评来帮助观众跨越这种悲哀,这绝对是有益、积极的。我们不能眼见巴别塔式的互不理解存在、蔓延,当然应该做些事情来缩短两者之间的鸿沟。对待评论音轨,可能有两种结果,一是没感觉,听完并没有改变观众原有的认识,二是大受启发,更喜欢这部片子。第一种情况属于导评的失效,我们暂且不谈。就第二种情况来说,还可以分两种情况,一是本来不喜欢这部片子,听了导评就喜欢上了,二是本来也喜欢,但或许懵懵懂懂,不知其所以然,现在听了就更清晰了,理解更透彻了,于是更加喜欢片子。

    talich最后说的,一定是本来觉得片子有意思的人更倾向于听评论音轨,这种人在统计上会显著多于觉得片子没意思的,基于生活经验,我同意这种数量上的判断,但这似乎不构成对虎皮所说“不了解背景的影迷看起来就会觉得这片子真棒,真有意思”的反驳。因为,所谓“不了解背景的影迷”可以是不喜欢片子的,也可以是懵懵懂懂喜欢的,对于大多数中国的普通观众而言,按照虎皮的假设,不管是否喜欢片子,基本都属于“不了解背景的影迷”,所以他认为,评论音轨的涵盖对象,是很广的,而不是talich所说的“觉得片子没劲再听评论音轨”的统计上的少部分人。

    所以,我觉得你们的观点单独看都言之有理,但对立的并不是在同一个点儿上。

    完毕。

  9. 道理是这样的。吃法餐的人要知道,吃海鲜、鸡肉要配白葡萄酒。吃猪肉、牛肉、羊肉,要配红葡萄酒,吃过发酵的奶酪,要配布洛涅的红酒,吃清淡的奶酪,要配波尔多的红酒,我想,只要是想吃法餐的人,都不会反感去了解这些所谓“说法”,因为他想尝试法餐,也就想知道这些关于法餐的解释。而对于一个对法餐不感兴趣的人,是根本没有意义的。

    选择西部往事这部电影的人,就决定了他的兴趣所在,已经把那些对此无所谓的人给排除了。另外,我才不会去录什么音轨呢,声音太难听,是做字幕,上面是一条评论,下面是正常字幕。反正餐馆在马路上,你选择一个餐馆,就是选择了他对菜肴的解释。对于那些不感兴趣的人,门都不进。

  10. 再说,这也是个人兴致所在,做一点兴致所在的事,都要从某些道理出发,来决定取舍,也实在悲哀了。况且做不做都难说,只是流露那么一点心愿,都要受到你等的责难,太伤心了。想想,现代人有多少事,是出于兴致所在呢?

  11. 对于那些不感兴趣的人,门都不进。

    其实我就是这个意思。

    当然了,我的牢骚,其实有点艺术无用论的牢骚,就像Kubrick说的“他们从艺术里只看到他们已经认同的东西” ,我只是觉得,评论音轨、字幕,不会一下子改变一个人对一部电影的本质看法,但这不妨碍喜欢这口的人互相爽歪歪。

    我还是喜欢听评论音轨的,信息量大一点,关键是,听听你说话到底什么声,不过如果你已经承认“声音太难听”,那……

    我看过有人说,评论音轨太难做,因为想好好说的镜头,往往是一下子就过去的,而很多没啥好说的镜头,只能干等着,说些不着边际的事情。呵呵

  12. 根据我看过的dvd来看,确实如此,很多没意思的段落,就没有评论了,要么就塞一些无关痛痒的八卦,这种情况尤其出在那些导演已经逝世的著名影片中,而如果有导演做导评,比如彼得·杰克森吧,他会一直唠唠叨叨说个没完,因为他能想起来的事情多。不知道塔伦蒂诺有否做过导评,可能像脱口秀。

    但字幕就无所谓了,字幕的物理时间是可以控制的,我可以在一瞬间,打出30个字,或者将观点均匀分配。所以,字幕和导评还是两回事。

    1. 塔伦蒂诺做过的导评不多 却做过True Romance的“编评” 扯了一大通他从剧本写作到推销剧本的经历 很亲切 我就是因此真正喜欢上他这个人~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