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电影学文库

由于地震而迟来的一则广告贴。大家知道新星出版社今年出版了几本电影图书,封面上写着“新星电影读本”,其实,这几本书是“大型电影学文库”(中国电影资料馆馆藏经典丛书)的一部分,扉页里有注明。这套书是早年那套中国电影出版社黑皮的电影丛书的延伸。时代不同了,这套书又回来了。主编是张红军和单万里两位老师,我有幸成为副主编,负责推选和翻译部分法语书目,国际学术顾问中四位法国学者是我负责联系的。据说该丛书的诞生过程挺艰难:版权问题、出版问题、翻译问题及主管单位各种条件限制等等,导致从策划到出版持续了两年,很多人认为这套野心勃勃的丛书已经流产,但它终于在新的出版环境下出版了。已出的三本书,大家比我还熟悉:

异端的影像:帕索里尼谈话录》(Pasolini religge Pasolini),据意大利文版译出,该书包含帕索里尼所有重要的访谈,重要性不必赘言

波兰斯基回忆录》(Roman by Polanski),大陆第一本波兰斯基重要文献,可能也是中文世界第一本?

戈达尔:一个七十岁艺术家肖像》(Godard: A Portrait of an artist at seventy),作者:柯林·麦凯布(Colin MacCabe),这也是第一本关于戈达尔的中文译本

由于最早推出的三本书,推选工作不是我负责,所以直到回北京,才知道这三本书原来属于我参与主编的这套书。之前我还在magasa博客上讨论《戈达尔:一个七十岁艺术家肖像》的翻译问题,挺戏剧化。在北京停留间隙,匆匆翻阅了首批这三本,的确是值得搜藏的好书。这种价值摆在那里,不必废话。在今天这个出版环境下,电影理论和电影文献的推介越来越难,这项工作,或曰使命,恐怕不是一套书能完成的。我们不可能某一天早上一觉醒来,就能与西方平等对话了。这个重建的过程会相当漫长。

不知不觉,我们已经过了互联网引发的电影知识的泡沫时代,进入到更理性的电影知识积累和建构时期。看看网上生生灭灭的论坛、ID和博客吧,你能感到这种变化。影迷变得越来越聪明和挑剔,视野越来越开阔,思考电影的方式越来越多元。靠贩卖电影数据、推销好莱坞新片影评的时代要过去了,电影学专业开始在全国各地的大学建立,很多影迷摇身一变成了专业学生,这情形酷似二战后到60年代的法国。很多东西(片源、资料)不再是秘密,不再是被一部分人独占的资源,而逐渐进入了公共领域。翻阅这几本书,我感到过去我们写过的很多文章(专业杂志或畅销媒体的),都过于想象化和主观化了。造成这种现象的有中国自己的原因,也有全球化过程中固然存在的文化霸权主义。西方人已经用自己的语言体系、知识架构、美学传统和方法,把电影史的谈论方式“塑形”了。我们迟到了,还不得不借用他们划定的话语结构,我们不得不面对这个现实,必然需要一个西方著作的译介过程。

单万里老师说,做电影翻译的甘苦,只有干过的人才知道。翻译电影图书是吃力不讨好的活。科研部门评职称不考量译著,翻译们靠翻译电影书成不了名人和富豪。一本书的翻译稿费,可能抵不上给地方报纸撰写2个月副刊小文赚得多,却要花上一年、两年甚至更长时间。最近几年从事电影图书翻译的人,天南海北,彼此不认识,但基本上都是靠一种热情支撑着,都不是计较利益得失的,比如周成林。还有magasa、talich、电影百科翻译小组这些在网上为大家义务翻译文章的人,最近又有了肥内和旭彬,还有更多我不是真认识的人,比如黄渊,还有一位上海的正在翻译《戈达尔论戈达尔》的老师。旭彬是一个典型。本来不是学电影的,就是喜欢电影,人都定居欧洲了还不断地“靠近”电影,最近开始翻译丹麦语的东西。我特理解他的心情:他就是想干点跟电影有关的事。那些从事电影图书出版的编辑,比如黄文杰、卫西谛、贾超二、周彬、吴小蜀,都是一门心思把好书带到中国的人。骨子里,大家都是满腔热情,这是我们共同的底色,应该珍惜。红着脸说句真心话,我很庆幸认识这些人,有这些朋友,觉得回国我走到哪里都不孤单。

由于国人在英语上的优势,英语文化本身在世界范围内的强势,美国背景的海归学者越来越多,中国知识界对西方理论的评介一度向英美理论倾斜,即便是欧洲本土理论也多由英语转译过来。随便到书店看看各门人文学科的译著就知道了。电影也如此。这不算错误,但始终不理想。大家不就是想更理想化一点吗?所以希望能有更多欧洲本土的著作翻译过来,更多懂小语种的人爱上电影。

翻译质量始终是个问题,这个问题我在北京跟张老师和单老师谈过:懂外语的人不懂专业,懂专业的不懂外语。两者都懂的人,人家还不愿意翻译。译者好不容易翻译一本书,对评价特别敏感。人都是这样,谁都希望自己的努力获得好评,一番苦心受到认可,谁都不喜欢批评和纠错。所以对翻译质量问题,我遇到了,会在书上画出来,但基本上不公开谈。很多书的翻译确实有问题。我是这样想的:要看译者的态度,如果不是属于地摊盗版书那种粗制滥造造成的低级错误,不是畅销杂志编辑在工作压力下的短时间应付,应该给译者以理解。他主观上是想翻译好的。总比那些宁愿把把资料的东西占为已有,主编一些藏碟指南类的书,或放在文章里为自己贴金的人强。对《戈达尔:一个七十岁艺术家的肖像》,magasa提了一些翻译问题,我觉得这个讨论的价值跟这本书一样大。我这次回国,感觉中国是很大,但圈子却很小,大家应该多沟通、多讨论,尽量避免错误,对得起翻译的那本书,珍惜每一个翻译机会。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谁都不能保证完美,但既然接了这个工作,既然觉得是在做一件有价值的事,大家就应该尽可能多从同行身上求教和学习,扬长避短,最大化避免遗憾。我翻译过《特写:阿巴斯和他的电影》,我想有人认为该书翻译得不怎么样。我谢谢你的批评。我不强调客观原因,只想告诉大家那种竭尽热情去做一件事后,因细小失误而造成的巨大遗憾感。我不是说这本书翻译有多差,而是指那种“遗憾感”。我们需要沟通。Stille是克劳考尔名作《从卡里加利到希特勒》的译者,这书我期盼已久。有一天,她突然将书中所有法文的无法确定的翻译内容,详细地一条一条列出来寄给我,让我帮助确认译文。这件事给我触动很大。一个很简单的举动,让我感到一个译者的严谨和谦虚。我相信这本书一定能译得不错。沟通真的重要,比一个人“搬山”强。一句难懂的话,遇到不好翻的词,你读一个样,他读一个样,你写一封信,大家一讨论,可能就通了。

我没资格指指点点,也没资格发感慨,但我愿意为那些做这件事的人再喊两嗓子:希望译者能对原著负起责任,读者们多多关心和支持这些人。说句难听的,销量上来了,自然刺激出版商出更多的好书。据我所知,世纪文景集团今年还有几本重量级电影书要问世;“大型电影学文库”还有几本即将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链接);北京大学出版社也拿下了几本好书。这种书目前印数还都不多,大家别错过了。

另外:如果你觉得自己有能力翻译电影图书,能证明这种能力,并且有持久的热情做这件事,欢迎你联系我(daqihupi #gmail.com,请把#换成@),我会帮你介绍一些编辑,加入到翻译队伍中来。

9 thoughts on “大型电影学文库

  1. 这是好事。不过,说实话,加强自身的英语–第一外语能力,直接进入丰富的英语世界电影文献资源储藏,对于一个志于电影学习的人,才是正事。仰仗他人之鱼,不如自己结网。这个一般性的工具掌握了,各种资料获取的路径也就通畅。这样对人不但减轻了的劳动,对已也百益无害。要不老是受制于人,处于食物链下层。长此不是个事。
    个人英语水平一般,但深有体会,所以正在加紧努力学习,虽然已经掌握一门可以用于沟通交流的语言了,却还要花时间浪费精力去“重复”学习另一门不过也是同样用途的语言是一件极其极其荒谬的事。

  2. 我,还是翻译我的德莱耶。

    谢谢虎皮,同样为能够认识这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而庆幸。另外,很希望在以后的译文中得到大家更过的反馈和疑问。

  3. 旭彬我一直打不开我的博客和你的博客,现在好了。支持你翻德莱叶,国内关于德莱叶的资料太少了,而这又是一位非常重要的电影大师,如果能从丹麦语直接翻译一些资料,一定非常重要。国内几乎没有人研究德莱叶。

  4. 前段时间我也是,打开自己的和你的比较困难。

    好像研究的人多少和资料多少有些关系,或许是因为德莱耶英文的研究资料也极其少的关系,所以中文的更是微乎其微。

  5. 虎皮兄好,我在战法给你留了言,请查阅。我是巴黎七大的电影硕士,想参与翻译工作。支持你们的工作,是时候奉献我自己的力量的时候了,希望这套丛书能一直坚持下去。

  6. 《戈达尔:一个七十岁艺术家肖像》不算是第一本关于老戈的中文译本,很早就有一本也是MacCabe的《戈达尔影像声音与政治》湖南美术出版社实验艺术丛书系列的,我记得是台湾人翻译的,印象中翻得很不多。虎皮兄说上海有人在翻《戈达尔论戈达尔》,具体知道是哪位吗,野心巨大啊,不过当然热烈支持

  7. 对,湖南美术出过一些与电影有关的书。翻译《戈达尔论戈达尔》的是一位老师,本人不是做电影研究的,但是戈达尔迷,他的名字我忘记了。翻译这本书肯定是非常艰辛。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