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浩与无政府主义

《疯狂的赛车》表现了一个愿意接受挑战、喜欢冒险的青年导演试图全面展示、演练和测试个人电影技巧,影片的开场(字幕之前)用了4分15秒左右,包含了六场戏(比赛、胜利和欢呼、比赛结果、做广告、教练说情、痛打耿浩),六场戏介绍了四个人物,交代了所谓“银牌”的含义。第一分钟,宁浩用了54个镜头,平均每个镜头的时间不到1秒,最短的镜头接近于视知觉的临界点(十二分之一秒),开场3分钟用了跳接、跳溶、定格、闪接等手段,其中人群欢呼的镜头用甩镜头分割成五个方向的三组镜头,与比赛场面和胜利场面反复剪辑,有这个必要吗?我觉得这种做法已经超出了一部商业片对导演的要求,这简直不是商业电影,而是试验电影,宁浩在进行各种试验,比如试试开场一分钟能否用60个镜头来完成(尽管它不到60个,但其中一些镜头几乎无法识别),其制作上的复杂程度几近于自虐,完全像是一个信心百倍的学生全力以赴参加毕业考试。

当然,这种创意也有缺憾,就是大量运动镜头在剪辑时,因为剪得过碎导致方向上的不协调,不过镜头时间太短了,普通观众感觉不出来。

我粗略算了一下,影片的镜头数在4000以上,宁浩几乎使用了各种镜头法:机位、景别、水平、焦距,使用了滤镜,至少后期对画面进行了滤镜化的处理,在蒙太奇方面则更加肆无忌惮,苏联学派的或者经典好莱坞式的,无所不用其极。所以我说,《疯狂的赛车》几乎可以给电影制作的学生当转场教科书,但这是为什么呢?除了导演本人试图炫耀技巧之外,是否有别的动机支配着宁浩走向这种极端的方式,难道仅仅是模仿吗?

当《疯狂的石头》上市时,人们说影片把对草根阶层的关怀和同情,融入了一种对盖·里奇杂耍式的、癫狂的黑色幽默,当时我就想说,《疯狂的石头》跟自由派们想象的大众同情关系不大,因为盖·里奇的风格是一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式的狂欢语法,扒了皮,里面没有意义,其内容不指涉任何的阶级同情。《疯狂的赛车》上市了,人们似乎失望了,尽管影片在技术上比《石头》精致十倍、百倍,但这个故事没有“灵魂”,什么是“灵魂”?话事人语焉不详。那么,《疯狂的赛车》这部影片到底讲了什么道理呢?这很难总结,影片似乎没有合乎逻辑的道德,如果好人有好报,恶人有恶报,那也是机缘巧合的结果,最终观众只能相信:做一个好人,也可能经由巧合而获得好报。

但我认为,《疯狂的赛车》,或许是因为从风格到叙事都模仿了盖·里奇,而构成了中国电影中从未有过的无政府主义,或许是黑色幽默、或许是多线叙事、或许是机缘巧合、或许是抬起石头砸了别人的脚,但骨子里是无政府主义的逻辑,失序的逻辑,狂欢的逻辑,这是影片的内容,也是影片的风格,尽管影片中出现了国家机器(警察),但国家机器在这个故事中失去了主导地位和对秩序的控制。作为社会主义思想史中一种过度思想,无政府主义本身带有乌托邦色彩,无政府主义与西方电影的渊源由来已久,似乎从先锋电影运动的第一个时期到塔伦蒂诺,无政府主义美学写在电影史的许多名作中,它不见得一定倡导革命,但坚持一种发自底层的对现实秩序的怀疑和否定,一种与革命相近的狂欢形态,这样的美学在中国电影中似乎还没有过,而宁浩可能对自己的这种美学特质没有充分的认识,所以他拒绝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5 thoughts on “宁浩与无政府主义

  1. 真够难看的。学术谈不上学术,政治也不够政治,牵强附会,还误以为自己很有创见。这种狭隘的坐井观天式的观影何时才能结束啊结束。

  2. 很对,这一部就露馅儿了,石头还有地气,有鲜活。这部似乎是盘缠足了卯足了劲儿,结果劲儿全在纯技巧上了,架子多了成花架子了,反而瞧出二手来了。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