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皇后


《玛丽皇后》(_Mtime)在戛纳放映后,各大场刊都给出了惊人的最高分,尤其法国两大苛刻电影杂志《电影手册》的主编让-米歇尔·付东和《正片》杂志主编米歇尔·西蒙,都给出了他们一年内只给几个的满分。这之后,《玛丽皇后》在戛纳传得沸沸扬扬,美国评价和欧洲评价都很高的电影只有这样一部。闭幕前一天晚上,我和几个朋友在一起聊天,他们还开玩笑,说王家卫如果做一个折衷的选择就是把金棕榈作为人情送给老科波拉。
如果你相信我的判断,那么《玛丽皇后》则是一部平庸的电影。我不知道索菲亚·科波拉为什么选择这个题材,但这个故事、这个人物根本不属于她的世界,这个计划本身就是个错误,或者没有完成好的尝试之作。也许每个导演都有拍古装片的兴致和野心,这对索菲娅·科波拉也很有挑战性,但她确实犯了古装片经常犯的错误,比如她没讲出比我们所知道的历史里更新鲜的故事,也没有从崭新的角度去揭示这个人物不为人知的侧面,我们只能期待这个科波拉的女儿、塔伦蒂诺的情人能在电影形式上有所创建。
果然,影片开场就是一个豪华、热烈的场面:玛丽穿着法国传统宫廷女裙,半躺在一把精致的长椅上,她轻轻地晃动着帽子上的羽菱,周围被粉红色的蛋糕包围着,在这个典型的古代贵族奢华场景之外,是21世纪的硬摇滚电子音乐。这种用现代音乐渲染当时的贵族时尚的手法确实很新鲜,可惜影片没有走得更远,摇滚乐再也没有出现,而出现了美国商业喜剧片的俗常表现手法,原封不动地把人物和故事重讲了一遍,像一幕奢华而毫无内涵的时装剧。
但影片最不成功的地方是没有“人”。冯小刚在戛纳说,跟着美术走,能走出十万八千里,跟着音乐走,也能走出十万八千里。确实,一部被精美的服装和华丽的音乐紧紧捆绑的古装电影,很可能轻易放弃那些本来在电影中最重要的东西。玛丽皇后是法国路易王朝的争议人物,是法国历史的替罪羊,她本质是一个清纯、自由的奥地利公主,但在法国没落的宫廷渐渐堕落成一个充满野心、私心的奢侈皇后。在这个故事里,我最想看到导演如何塑造这个人物,想了解路易十六王朝的没落真相,服装、化妆、音乐再好,投资的规模再大,如果人性不足、人情寡淡、人味不浓,就没什么看头。
小科波拉的《玛丽皇后》开场20分钟,极尽各种奢华场景,完全在欧洲实景实拍,可在这20分钟里,玛丽皇后几乎换了20套衣服,台词加起来却有那么10几句话,这样的电影里怎么会有“人”?怎么能讲好一个“人”?从索菲亚·科波拉前几部电影来看,她比较热衷于描述一个不被世界理解和认同的女性,或许这是玛丽皇后让她感兴趣的原因。玛丽皇后在法国是一个外乡人,她需要重新学习法国宫廷的一切,像《迷失东京》中萨莱特,但这个历史人物要比流落东京的现代人更复杂,她不是完全无辜的,但她也不完美,她的个性和她个人的历史让她出现在那个时代,也担负了历史的罪名。应该说,这个人物是非常有趣的。但影片中的玛丽皇后则像是一个单薄的时尚人物,一个套在华丽裙子中的缺氧娃娃,而不是陷入皇族历史命运中一个爱撒娇、好吃懒做的普通女人,她逆来顺受,忍受无能的丈夫皇帝,浸泡在奢侈的皇家生活。这个玛丽皇后,就像索菲娅·科波拉一样,陷入了层层叠叠的复杂皇宫礼仪而流失了个性。影片那些华丽的宫廷戏,那些精美的道具和繁复的法国服饰,充满了来自现代美国人对欧洲传统贵族文化的窥视欲和猎奇心。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像一个对中国古老文化感兴趣的意大利人拍摄的武则天,他的兴趣完全消耗在唐朝那些繁荣的宫廷文化和世俗文化中,又怎能拍出一个富有新意的历史人物?我始终认为拍摄别人的历史是奢华的冒险,在电影中贩卖历史,则很难坚持强烈的个人风格。塔可夫斯基的全部电影里,只有几分钟的戏在正面描述斯大林时代,可就那几分钟就已经把斯大林时代的一切都拍完了,而索菲亚·科波拉至少没有达到这种收放自如地处理历史的境界。
在世界电影里,遥远部族的历史剧和习俗戏是我们最难判断的,面对那些文艺古装戏,人们很轻易就相信那是一部好看的戏,异国情调加上蜻蜓点水的煽情,就能让影片成为现代人热衷的心水电影。如果排除我们这些挑三拣四的影评人心态,《玛丽皇后》自然是非常好看的小布尔乔亚电影,影片中那种美国式窥视欲和猎奇心对中国观众同样有效,它几乎是欧洲服饰的展览会,一本正宗的欧洲贵族习俗手册,一部精装的现代时尚指南。从美仑美奂的奥地利皇家公园到人间仙境一般的凡尔赛城堡,从聪明迷人的奥地利公主到尖酸刻薄的法国贵妇,从言情小说一般浪漫的故事,到现代女性抛媚眼般的滑稽孱头,这部电影的人和历史离我们很远,只有那些触手可及的时尚、习俗和礼仪离我们这些现代人很近。
在还原古代习俗的细节中,索菲亚·科波拉下了很大力气。比如她为了还原18世纪欧洲的宫廷厨艺,大备功课,专门请来欧洲皇室厨艺专家制作奢华的宫廷食品,因而影片的细节做到了尽善尽美,从视觉上看确实美仑美奂,叹为观止。从索菲亚·科波拉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玛丽皇后》让她迈出了重要一步,这至少让她从边缘导演的角色有了改观,美国公司通过这样一部古装戏,能放心地把更大规模的投资交给这位电影世家的青年女眷,而索菲亚也能从比较紧张的职业环境中透一口气,掌握更多的资源来创作真正适合她的作品。
从戛纳回到巴黎,我们见到了《电影手册》的主编让-米歇尔·付东,当谈到索菲娅·科波拉的《玛丽皇后》时,他也有点不好意思。他当然知道评价一部电影的标准,但我也非常了解法国影评人对老科波拉那种崇拜,就像当年的特吕弗们崇拜希区柯克,当老科波拉跟着女儿一起出现在红地毯上时,一些影评人的打分就已经确定了。

——2006年5月写于戛纳,发表于《看电影》

4 thoughts on “玛丽皇后

  1. 写文章不能以辞害意,美工对于电影,是修辞,修饰,过犹不及。这些年轻的女电影人,因为各种原因,可以调动很多资源,是好事。不过说到功力或是才华,是另一回事。想想国内的“老徐”,看看“教父”的女儿,只能说有的人就是命好,呵呵。

  2. 我在国内很多站上看这部片子在欧洲口碑不好啊,虎皮老师有没看到国内的评论哈.
    个人感觉导演在选角上稍有失误.导演说用Kirsten是因为她有日耳曼血统,在美国人气高.还可以理解,哪个演路易的身高不到165的小哈比,就让我很不爽了哈. 据说小哈比是导演的亲戚…. 哎 任人唯亲啊 就跟老科波拉拍教父三 用自己女儿一样失败哈…..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