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警惕心

坐地铁要小心贼,街头小心骗子,看网站小心木马,玩手机要小心电信的陷阱,在单位要提防小人,似乎“警惕”是中国社会生活的某种基本状态。不警惕就吃亏上当。但似乎不尽然,在读书时,人就格外不警惕。读书时不会用看待地铁中某个疑似小偷的眼光去看待作者,不会像市场买菜那样跟书上的句子讨价还价,更不会防备书中种种错误和无聊对你生命的浪费。

某种程度上讲,大学生是“不知者”,高中刚毕业,才有时间系统读书。学生像白纸,求知若渴。但“不知”不等于“不警惕”。中国太多的书里充满了水分、文化酸水和强词夺理,要不就是四平八稳、放之四海而皆准、说了等于没说、毫无味道的东西。这还不算下作的相互拷贝和抄袭。

我在学生时代对书是相当崇拜的,而且盲目,现在想起来真可怕,以为所有印刷装订成册并署名宏大标题的出版物都是毋庸置疑的,当年在大学献血,上午献血,下午就到书店用献血补助金买书了。现在想想太傻了。对书怎么就没能打起几分警惕呢?当时我什么都读,读来读去以为自己很有学问,可到了毕业那天,在写毕业论文时,才发现一切读书而来的东西都是没有经过任何价值评估的知识碎片。

现在,图书市场放开了,书也在不断贬值,读书更要小心。当我要让别人读书时,务必要让他们警惕。今天国人学术界特殊的体制,为了评职晋级、申报项目和学科建设,制造了大量的所谓学术成果的书,这些书真的有价值吗?有的大学教材就是输出四平八稳结构化理论。世界上最标准的苹果,就是世界上最没特色的苹果。这些书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长得像再版书。读读那些句子,形同嚼蜡!想想学生们读那些句子,连在嘴里都没过一遍,就咽下去了。可能很多国家级教材,学生一辈子只在考试前读那么一遍罢了。有的书就是“无中生有”,因为完全是从抽象概念出发来写的,貌似体系,呼应某个时髦,其实还不如一位学者的高质量文集耐读。一位教员一生能有多少真知灼见?就连我党每个历史时期的思想总结,才有那么几个字,何况某个学科的学问,如何能在十年输出数百本、数千本的专著?现在我对那些教过一辈子书却只写了几本书的学者特别感兴趣,你想,他研究一辈子,就有那么点话要说,肯定是非说不可。

读书时,人最不容易警惕,但读书务必要警惕。

由于在法国留学,即使是再硬的石头,我也难免受“欧洲中心论”影响,因而不时会“嘲笑”一下美国。在国人的翻译视野中,美国学界像一个学术时尚的工业,连绵不断地在短短150年里输出了大量所谓学术经典,其地位已堪比欧洲的一千年。到书店看一看,“美字头”的书占去译著的一半。如果我是个今天的学生,我可能会觉得美国是人文学科的传统国家呢。可仔细读读那些书呢?有多少经典是真正的经典,有多少学派是真正的学派,有多少大师是真正的大师,看着很多题目,真叫人可发一笑。

但我庆幸还不是个彻头彻尾的欧洲中心论的醉羊。当我真的读书进去,带着警惕读进去的时候,偶尔也会反过来“嘲笑”一下法国。法国的学术著作,缺乏美国学者那种市场观念,不能把他们的真知学问变成秀色可餐的科普读物,在这方面,美国学者比法国、比中国学者做的好多了。

我说这个“嘲笑”,其实是警惕,一种“去崇拜化”,拿自己这把有限的尺子,量一量所有所谓的经典。豆瓣网那么多大学生孜孜不倦地制造书评,我真想问问,你是怎么读的?你读每个句子,有没有在字里行间的空白处,看到点触目惊心的东西。

read

21 thoughts on “读书的警惕心

  1. 开头不错,不过没有深入,回到批判现实的层面,有点散。

    豆瓣的书评有很多都是作者的个人小故事,非常有趣,却和书一毛关系也没有

  2. 读书所谓何事
    学习知识是一方面
    提炼思维方式是另一方面
    可能我还没达到你所说那种人文高度
    所以很不解你的观点
    读书与接受其观点有很大之不同啊

  3. 前几天参加政协会,大家一到反映,现在社会使人太紧张,因为每个人(消费者)都要有个堤防的心。比如食品,住房,保险。。。。。现在再加个读书。

  4.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我们都是带着主观态度去吸收知识的,关于这个标准,每个人心里都是有把尺的。

  5. 影评更加值得警惕!特别是在豆瓣上,只要人脉广,或者马甲多,你就能制造出一个舆论的假象来,你的影评就能高高在上,影响无数人,这真是可怕!

  6. 你怎么知道你看过的那些书对你有用或者没用,选自己喜欢看的就好了嘛~
    相信了才可信,也要学会选择

  7. 子曰:“赐也,如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1. 我同意~~~那“书”只会让人越看越傻……
        最近比较喜欢张育仁的《自由的历险》,我觉得他完全就是教材所不能达到的高度

  8. 大旗虎皮 于 四月 4th, 2009 9:13 上午 回复:

    我指国内销量最大的一类学术书:大学教材,那几乎不是书。
    ———————————————————————————–
    虎皮兄这样说就能理解了。
    搞学术的,大学本科只能算是基础教育,除教材外多读一些杂书,起码进行一些自我通识教育应该也没什么不好的吧。

  9. 还有一点是 现在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了

    就那很小的一块 还有一大部分热爱用手机点击网络文学。。。

  10. 我刚上大学时确实是抱着“好读书不求甚解”的情绪去读书的,但是毕业时却发现自己越来越糊涂。现在一进图书馆还晕,那麽多书怎么看的过来啊,怎么筛选怎么评判呢?何况我的社会阅历跟本不足以对每一本读过的书进行评估。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