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牛仔的真实生活

巴赞曾总结美国西部片里的女人神话和马的神话,实际上,美国西部的历史现实(réalité historique),经过文学叙事(récit littéraire)和影像叙事(récit figural)的两个步骤,塑造的最大神话是牛仔神话。牛仔象征着美国人的冒险精神、正义和法制,是智慧、勇气和力量的化身,是平民中的神话英雄。牛仔故事不但在艰苦的拓荒时期和残酷的版图扩张时期成为西部人价值观的代表,更进化为美国精神的内在气质,美国总统竞选时都以牛仔自居,甚至牛仔神话影响了今天的美国外交政策,以及美国人对外交事务的伦理认识,比如在其他国家的土地上以拯救黎民百姓为理由的匡扶正义活动,牛仔精神最大化地象征着正义和未来。但在真实的美国西部,没有英俊潇洒、正义凛然的牛仔,没有豪情万丈的建设和战斗,美国牛仔的真实生活是非常琐碎而艰辛的。美国导演戴尔默·达夫斯(Delmer Daves)的《牛仔》(Cowboy, 1958)是为数不多的真实还原美国西部牛仔生活的电影,影片对牛仔这个职业进行了相对真实的描写。故事讲述一个对西部生活充满向往的芝加哥酒店服务员(Frank Harris主演),在恋爱失败后,主动跟随一队牛仔去西部生活的故事。在电影中,牛仔不像约翰·韦恩那么威风和自由,也不像詹姆斯·斯图尔特那么潇洒和浪漫,他们就像普通人一样从事着艰苦的工作。

最早来到美国西部的都是世界各地的移民,他们在蛮荒的北美洲西部进行着拓荒和农业生产。最早的西部移民建农场、开荒地,主要以猎捕野牛和放牧为生,建立以农场为核心的农业经济体系。“牛仔”一词最早来自西班牙语“vaqueros”,意思是“放牛人”、“牛倌”的意思,是贬义。这个词后来被爱尔兰移民带到了北美洲。伴随西部放牧业的兴起和农场的出现,农场主需要有专人来看管牛群,人们才把专门看管和驱赶牛群的人叫“Cow-boy”,牛仔才逐渐成为一种职业。作为职业,牛仔一年四季有非常具体的实际工作,他们必须懂得喂养和放养牛群的常识,懂得基本的兽医知识,因为他们需要把成年牛群赶到数百公里甚至更远地方的城市销售,或用火车运往东部。这需要长途跋涉,克服恶劣的天气和自然环境。所以牛仔的工作非常辛苦。牛仔多数时间是与牲畜在一起度过的,而不是小镇中的妓女和罪犯。春天是聚拢牛群(round-up)的季节,这个过程非常艰苦,因为要把牛关起来,割去牛角,这是畜生最痛苦的时候。最难的是骟小牛,以及给牛犊接种和做记号。此外,牛仔必须要会把牛群围拢起来的能力,以免在途中让牛群分散。牛仔驱赶的牛群有时多达2500头牛,驱赶这么多牛跋山涉水数百公里,经常要在灰尘、泥土中生活,在奔跑的牛群后面吃灰。无论在夏天还是冬天,他们都要在山谷里露宿。当遇到暴风雨或暴风雪,他们要把牛群赶进山谷躲避寒冷。有时,他们要承受缺粮断水的饥渴,要穿越沙漠或高山。这种工作非常危险,充满不确定性。所以在美国西部,只有社会底层青年才肯做牛仔,那不是个好工作。
在西部,马是最重要的交通工具,西部人几乎都会骑马,但真实的西部人的骑马技术却不像西部片里演的那样高明。牛仔不是天生的骑士,他们刚刚工作时往往是蹩脚的骑手。除非在悠闲时为了好玩,或者围赶散开的牛群,他们很少策马飞奔、纵横驰骋,因为骑马的主要目的是赶路和驱赶牛群。牛仔骑马大多数时间是正常行走,以保持马的体力。西部片中的英雄牛仔往往有非常漂亮的马具,但在现实中,马具不是为了漂亮,而是有实际用途。比如真正的西部人会给一匹只值10美元的马配上一个40美元的马鞍,因为他们的马大多数都是没有完全驯服的马,一个质量好的马鞍可以让蹩脚骑手不会轻易从马上摔下来。好的马鞍比较深,容易让骑手保持平衡,西部牛仔坐这种马鞍里会感到更有安全感。所以,多数牛仔不用学习骑术,只要有好的马具就能保证不摔下来,逐渐适应野性难驯的马。西部片里的牛仔通常会有自己的宝马良驹,他们在冒险传奇中相濡以沫,但在现实中,几乎每个牛仔都有2匹到8匹马,因为他不确定今天哪一匹马会驯服。当马不驯服时,牛仔们没有时间在围栏里驯它,而是马上选择另一匹马。一个经济条件好的牛仔会在早晨准备两匹马,白天准备两匹,晚上准备两匹。还需要另外两匹用来进城或替代受伤的马。
为了防备狼和野牛的进攻,牛仔们有时需要携带武器,但这些武器更多是用来杀死受伤的牛的,以畜生尽快摆脱痛苦。与我们在西部片中看到的不同,在实际生活中,手枪可能没有绳索好用,因为牛仔主要对付的是牛,而不是人。牛仔很少开枪,也不是真正的神射手,莱昂内说比利小子在杀人时会开上一百枪,即便有些夸张,也离事实不远。牛仔最提防的人不是印第安人,而是盗马贼和盗牛贼,这些贼也是西部依靠农场生存的本地人。西部的枪支多数是美国内战后出现的。没有人培训牛仔的射击技能,手枪也没有猎枪普及。西部最流行的手枪是柯尔特.45的自动转轮手枪,柯尔特设计的这款手枪主要用在陆军。美国内战后,西部的枪支泛滥,种类很多,有的左轮枪能压上5发子弹,有的可以压到8发。左轮枪的射程不远,杀伤力不大,但装弹速度快,灵活性强,佩戴方便,构造简单,对射击环境要求低,适合对付野兽和处理紧急情况。所以,美国西部片从来不把枪种、射程等看作牛仔决斗的要素,因为在美国西部片中,枪的差异并不重要,观众也不关心,重要的是决斗的结果符合正义。在西部,最好的射手都是野牛捕手(buffalo hunter),他们猎捕美国西部山脉的野牛,我们在弗里兹·朗(Fritz Lang)的《西部联盟》(Western Union, 1941)的开场和理查德·布鲁克斯(Richard Brooks)的《最后的狩猎》(The Last Hunt, 1955)中可以看到这些野牛。在拓荒时代,人们大肆驱赶和猎杀这些野牛,差点导致这种野牛灭绝。美国西部文学和电影中的传奇人物,多数是历史上真正的捕牛英雄,比如传奇人物Wyatt Earp兄弟三人都是著名的捕牛手,早年的西部片明星“野牛比尔”(Buffalo Bill)本人就是捕牛好手。在现实中,牛仔没有什么文化,在达夫斯的电影《牛仔》里有这样一个情节:一个牛仔在路上不慎被毒蛇咬伤,因为医治不及时而死去。牛仔们在为他举行简陋葬礼时,十几个牛仔,居然没人记得住葬礼的祈祷词,因为真实牛仔都来自西部社会的底层,他们没受过教育。莱昂内的牛仔从来不会说出约翰·福特那么复杂而深奥的台词。
美国西部片中的牛仔英雄都有着非常独特的服装,这些服装随着西部片1950年代的商业成功而成为男性时尚。事实上,现实中的牛仔服装在设计上完全不是为了美观和时尚,而是方便工作。比如十九世纪的大沿帽子是为了遮阳和挡雨,或者在穿越树林时保护脸部不被树枝刮伤。牛仔脖子上的丝巾是用来吸汗、遮挡灰尘的,不是为了搭配牛仔衬衫的装饰品。牛仔裤从来不是紧腿的,皮裤、皮靴不是为了好看和炫耀富裕,而为了提高裤子与马鞍的摩擦力,或在寒冷的天气里御寒,并能有效地防止蚊虫叮咬和毒蛇。牛仔长年累月地生活在路上,没有时间刮胡子和洗衬衫,牛仔通常的形象是满脸灰尘、憔悴不堪,从来不像美国西部片开场时那么精神矍铄、一尘不染。《我亲爱的克雷门汀》(My Darling Clementine)开场时,亨利·方达扮演的Earp Wyatt要进城,目的是刮刮胡子。而《原野奇侠》(Shane)开场时,从远方走来一个穿戴整洁、英俊潇洒、满面红光的牛仔,似乎刚从洒水车经过的现代大都会出来一样,这是完全不可能的。正因如此,莱昂内批评美国西部片缺乏现实主义基础。


牛仔保证了农场主们在拓荒时期以农牧业生存下来,他们很少参与到驱赶印第安人的战争,西部商业的繁荣需要骑兵队保护,以提防印第安人。到十九世纪末,西部人对牲畜的依赖越来越少,城镇的兴起让农牧业不再是西部经济的支柱产业,牛仔们开始有更多闲暇时间,这时出现了牛仔的娱乐:竞技活动,这些竞技后来演变为牛仔竞技表演(rodeo),这是世纪之交西部人主要的娱乐项目。据让-路易·勒特阿的《西部片考古学》(Western: Archéologie d’un genre),牛仔表演极有观赏性,影响不亚于西部片,广播会直播这些表演。同时,美国兴起了音乐歌舞厅(vaudeville),西部的歌舞表演主要以西部生活为题材,还有杂技和滑稽剧。西部歌舞是西部人重要的民间文化。在城市化和娱乐化中,作为职业的牛仔在消失,没有人干活了,但作为演员和英雄的牛仔开始出现。

(节选自《莱昂内往事》译后记《莱昂内的电影与风格》)

6 thoughts on “美国牛仔的真实生活

  1. 学了不少东西。

    文中最后这个观点的逻辑,我有保留意见:
    “到十九世纪末,西部人对牲畜的依赖越来越少,城镇的兴起让农牧业不再是西部经济的支柱产业,牛仔们开始有更多闲暇时间”

    虽然农牧业不是支柱产业了,可是不能说明牛仔的活就少了啊,除非吃的肉少了,可显然不是。

    我猜还是美国人在农牧业上的机械化自动化做的好,所以即使的农业人口减少了,吃肉的需求还在增加,牛仔的劳动强度反而降低了。必竟这一百年,美国人从90%的农业人口变成了10%的农业人口,说明其农业工业化是很成功的。

    1. 是相对清闲了吧,西部的各种娱乐确实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的,牛仔和西部人之所有有时间娱乐,一方面是生产设备上来了,节约了工作时间,另一方面工作没有过去那么繁重了。

      我理解的美国西部历史本质上还是一个城市化的历史,铁路、移民和城市是现代化的三个主要标志么,西部的命运就是迅速从农业经济过度出来。

      1. 补充一点: 一般牧民(游牧民族)是不打架的,因为打不起: 一般人口都在边缘状态,死一个都很对生存产生很大影响。所以他们比较独来独往,较量比试也偏花哨,不敢实在了。

    1. 这个译后记是写在我家里状况最复杂的时期,是我论文中极少的一部分,你看过我的论文目录应该清楚的。本来我不打算写这么多,但发现如果很多东西不一起说,莱昂内的问题就说不清楚。

      听说你也要回法国读博士了,其实功力强不强跟是不是博士没什么关系的。写博士论文到最后,拼的是你对这个话题的持久兴趣,看看还相信不相信自己写的观点。很多人写到最后发现自己写的根本就不对,就自我怀疑了。我也有这个阶段,于是就有用的研究没有的研究都做。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