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政治诗学

为热烈欢迎法国哲学家雅克·朗西埃同学5月到中国访学,特把这篇去年发表的文章拿出来,希望朗同学老人家可以感受到中国学人对他的好奇,和热情,和期待,期待中国社会现实能刺激他继续生产新的观点。

法国电影理论三个时期

为了清晰勾勒雅克·朗西埃(Jacques Rancière)这位哲学家的“电影肖像”,我们先把法国电影理论史上几个重要日期拿出来,围绕电影理论遇到的某些问题,建立一个具体的讨论框架。再结合十年来雅克·朗西埃在电影方面的述作,评述其电影美学的观点和价值。本文建立在这样一个对电影理论的认识之上:德勒兹(Gilles Deleuze)之后,电影理论似乎陷入困境、停滞不前。德勒兹抛弃了“作者论”和电影符号学的理论预设,在崭新的哲学语境中诠释电影史和电影美学的重大问题,开拓了电影理论的研究角度,也留下了诸多问题。对德勒兹的消化和读解几乎成为近二十年法国电影理论的主题。作为电影内部研究的系统科学,电影理论似乎陷入一种茫然,时而表现出缅怀黄金时代的“理论的乡愁”。我不想把这个“电影理论的困局”简单归因于德勒兹,实际上,这个局面也是西方思想界在“大理论”生产方面逐渐消沉的“回音”,并且与电影在近三十年来的“美学处境”息息相关。本文尝试把二战后法国电影理论的发展划分为三个时期,举用不同的“电影理论事件”来描述这三个时期,进而剥离出缠绕电影理论的问题。

克里斯蒂安·麦茨

很早就看到了周传基批评符号学的文字,其中也包括对麦茨的批评。今天偶尔想起这个话题,如何评价克里斯蒂安·麦茨?提到麦茨,马上让人想起符号学。当年在法国、欧洲甚至世界,都在谈论符号学,电影符号学是法国电影学研究中第一个重要的方法论潮流,当时的麦茨弟子众多,声望显赫。从80年代开始,符号学开始式微,具体点说,是在德勒兹发表了《运动-影像》和《时间-影像》之后,符号学开始受到冷落,后来更有人批评符号学方法,90年代初,麦茨许多得意弟子都远离符号学,从事其他方向的研究,他的人生处境可以想见,但麦茨自杀之前,他始终在教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