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布莱辛与国王与王后

阿诺·德布莱辛(Arnaud Desplechin)[1. Desplechin中的“s”在法语中不发音。法国人名中的很多辅音是不发音的,比如Clair Denis,应翻译成“克莱德·德尼”,而不是“克莱尔·德尼斯”。比如Laurent Cantet,应该翻译成“洛朗·康泰”,不是“劳伦·坎迪特”。你对他喊“劳伦·坎迪特”,他一定不知道你在叫他。阿诺·德布莱辛的名字,按法语音译应为“阿荷诺·戴普莱山”,这里根据法语姓氏翻译习惯,翻译为“阿诺·德布莱辛”。],本来是我打算准备给巴赞研讨会用的,因为德布莱辛要来上大参加活动,而关于这个导演的中文资料不多。现在他可能因拍片不能来了。于是放在博客上,让大家了解一下这个导演。附带一篇《国王与王后》的影评。关于他其他几部片子,我过去没写过专门的评论,但在夜航船和西祠后窗上有过别人的讨论。

家庭及个人经历

1960年10月31日出生于法国北部省的Croix[2. 有个好朋友就住在Croix,我拍他的纪录片就叫:“Croix Centre”,是指Croix市中心的意思。意译也有“十字中心”的含义,是一个地铁站的名字。Croix是一个非常安静的天主教徒为主的小城,从里尔开车到那里大概15分钟。],在里尔与鲁贝之间的小城。父亲罗贝尔·德布莱辛(Robert Desplechin),母亲玛多·德布莱辛(Mado Desplechin),弟弟法布里斯·德布莱辛(Fabrice Desplechin)是一名外交官,并在德布莱辛的多部电影中做演员。德布莱辛的姐姐玛丽·德布莱辛(Marie Desplechin)是著名作家,妹妹拉法莱尔·德布莱辛(Raphaelle Desplechin)是电影编剧。从1990年代初,德布莱辛与法国女演员玛利安娜·德尼古尔(Marianne Denicourt)恋爱并有一子,二人于2004年前后分手。

从影历程

阿诺·德布莱辛是法国中青代导演中最重要的一位。高考之后,他离开北部,进入巴黎三大学习电影,当时,前任《电影手册》杂志主编、著名当代影评人塞尔日·达内(Serge Daney)和法国导演帕斯卡尔·卡内(Pascal Kané)在巴黎三大教课。之后,德布莱辛参加法国高等电影学院IDHEC的会考班,第一年没有考上,第二年被IDHEC导演专业录取。德布莱辛1984年毕业。在IDHEC学习期间,德布莱辛认识了他后来的许多合作者,包括导演帕斯卡尔·费朗(Pascale Ferran)、诺埃米·里沃斯基(Noemie Lvovsky)、埃里克·罗尚(Eric Rochant)等人。在此期间,恰逢IDHEC改制,1986<年改制为FEMIS。后来,一些在德布莱辛毕业后毕业于FEMIS的学生经常在一起合作,他们给对方做编剧、摄影或演员,被法国电影史学者勒内·普雷达尔(René Prédal)称为“FEMIS家族”(la famille de FEMIS)[4. 参见勒内·普雷达尔的《法国青年电影》(Le Jeune Cinéma Français),阿尔芒·科林出版社,1998年版。我在几篇文章中零散谈到过“FEMIS导演群”的情况,近期还有一篇专门的文章发表。]。在读书期间,德布莱辛生活窘迫,在完成毕业作品时遇到很多困难。大学期间,他只拍摄了两部短片,都根据比利时小说家让·雷(Jean Ray)的作品改编而成。此时,他开始对阿兰·雷乃(Alain Resnais)的作品感兴趣,因为雷乃也是让·雷的小说迷。德布莱辛认为:“雷乃是读书期间给他影响最大的导演。”

在独立导片之前,德布莱辛主要与埃里克·罗尚合作,曾做过他的摄影师和编剧等职务,另外也在一些电影中工作。1990年,他开始筹拍第一部作品:中片《死者的生活》(La Vie des morts)。这部电影的主要演员后来成为德布莱辛的主要合作者:玛利安娜·德尼古尔(Marianne Denicourt),艾曼纽·德沃斯(Emmanuelle Devos)、艾曼纽·萨利尼尔(Emmanuel Salinger)等,他们形成了一个稳定团队。1992年法国男演员马修·阿马里克(Mathieu Amalric)加入。阿马里克是《世界报》主编和《自由报》主编雅克·阿马里克(Jacques Amalric)[3. 1990年代在《世界报》任主编,2000-2002年任《解放报》总编。]的儿子。阿马里克多才多艺,他能导、能编、能演,先后两次获得恺撒奖最佳男演员奖,是德布莱辛的主要合作演员。此外,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的儿子、作家艾曼纽尔·布尔迪厄(Emmamuel Bourdieu)也是德布莱辛的合作编剧,德布莱辛的团队由一批精英知识分子组成,这种团队合作的方式颇似阿兰·雷乃。

《死者的生活》是法国公映的少数中等长度的影片,影片反响不错,讲述一个家庭,在家庭成员死去后,如何面对复杂的生活。影片入选了戛纳电影节国际影评人周单元,并获得当年让·维果最佳短片奖。

1992年,德布莱辛长片处女作《哨兵》(La Sentinelle)就取得了不俗成绩。该片以惊悚片的形式讲述了与《死者的生活》近似的主题。影片入选戛纳电影节竞赛单元,并获得恺撒奖最佳处女作奖和的最佳男演员新人奖。

1996年《现代法国艳史》(Comment je me suis disputé)和2001年的《伊斯特·康》(Esther Kahn)<均入围戛纳电影节竞赛单元,《伊斯特·康》位列《电影手册》2001年年度十佳影片榜首。2004年,《国王与王后》(Rois et reine)入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竞赛单元。2008年《圣诞故事》(Conte de Noël>)再次入围戛纳电影节竞赛单元。

基本特点
德布莱辛喜欢与团队合作,喜欢现实题材,影片以精彩的生活化对白和日常细节著称。他的影片表面上是正剧,但隐含许多冷幽默。作品虽然不多,但几乎每一部都是深思熟虑的佳作,获得法国评论界的一致好评,甚至有影评人以“德布莱辛一代”去代替90年代兴起的法国青年电影。在《哨兵》中,他以格里耶写作《橡皮》的态度,讲述了一个伪间谍故事,其冷静与从容让人叹服。在《现代法国艳史》中,他处理的是自己熟悉的生活,巴黎年轻知识分子混乱的人际关系被他以机智的反讽表现出来。在《伊斯特·康》中,他讲述了一个十九世纪伦敦下层犹太少女的戏剧梦想,其手法一如既往地冷静,又多了几分穿透历史的坚忍和温厚。德布莱辛电影始终会出现一些生死相隔的场景,生者与死者的对话,他的影片散发着传统的天主教观念。他尤为喜欢探讨家庭关系,这在法国社会家庭关系面临危机的背景下,显得格外重要。

2008年,《圣诞故事》参赛戛纳电影节后,他宣布下一部影片将是根据小说改编的剧情片,影片将在布拉格、伦敦和纽约拍摄,将是德布莱辛第一部比较国际化的电影。

国王与王后
德布莱辛的影片都很长,《国王与王后》原版片长2小时分,感觉上是一部“二合一电影”,由分别描写娜拉和描写伊斯麦的两部电影拼合而成,德斯帕欣这一次充分地证明了他对电影气氛和电影故事有超群的控制能力和展示能力。娜拉的故事气氛压抑,一个令人感到紧张、悲怆和悚然的悲剧故事,而伊斯麦的故事则是笑料百出的讽刺喜剧。德布莱欣(Arnaud Desplechin)将这样两部电影串剪在一起,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难度。如何确定两则故事之间的剪辑点,如何在两个故事之间保持彼此的情绪而不相互破坏,又彼此恰当地衔接,形成在叙事上的补充,的确是别人没有尝试过的风格。一种难以形容的电影风格。

在这样两种风格之间,德斯帕欣运用了主观描写和客观描写交叉的手法,时而是主人公面对镜头的自述,时而则直接进入回忆、梦境,时而让观众变成冷静的旁观者,时而变成主人公的第一人称镜头。如此悲喜交加、远近亲疏不断变化的效果,使影片有一种说不起的奇幻味道,这种色彩战胜了叙事手法,成为影片最有创造力、最精彩的部分。《国王与王后》是德布莱欣最优秀也最成功的影片,2004年月在威尼斯电影节展映之后,受到法国影评人一致欢迎。

2004年12月在法国公映2>周后,票房已超100万欧元(根据法国票价和上座率折算),对一部作者电影来说绝对是不凡的成绩。

自《伊斯特·康》改编西蒙斯(Symons)的小说和《雷奥,在男人的世界遨游》改编爱德华·邦德(Edward Bond)的戏剧后,德布莱欣终于重新自己编剧,有很浓郁的半自传色彩。女主人公娜拉直接来自易普生的著名戏剧《玩偶之家》,这部诞生在上个世纪初期的戏剧在法国上演不衰,并被许多当代法国戏剧导演以不同形式搬上舞台。德斯帕欣的娜拉立足于这个戏剧人物,但被赋予了强烈的现代感。一个21世纪的娜拉,她的生命先后出现过许多男人:死去的皮埃尔、善良的伊斯麦和体贴的让-雅克,当然也有她一直尊敬的作家父亲路易。但她并不幸福,皮埃尔酒后自杀,留给她一个孩子;伊斯麦患上了精神焦虑症,与她若即若离的感情;父亲则在临死之前留下一封可怕的信,宣告他对娜拉的爱和这种爱在绝症晚期演变成了一种憎恨。跟100年前那个娜拉相比,德斯帕欣的娜拉面对着更复杂而严峻的生活问题,她仿佛获得了独立和自由,但付出的代价,也远远超过身边的男人们。这就是为什么影片的名字给了“国王”以复数形式,而“王后”却用了单数。男人遭遇的困难不比一个女人更残酷,但一个男人重建生活的能力要远远超过一个女人。伊斯麦的疯癫、让-雅克的焦虑和路易的癌症,对娜拉来说,在那些精神创伤在表面上风平浪静之后,仍久久留在她的内心世界。而伊斯麦则从精神病员出来后,轻松地重建生活,让-雅克也如愿地与娜拉结婚。

在《国王与王后》中,我们看到既能导又能演的阿马里克的才华。在饰演伊斯麦时,德斯帕欣让他参考了美国科恩兄弟的黑色喜剧,扮演一个感觉突然被生活误解的男人。他认为自己没有精神病,却突然被关进精神病院,不能出去,不能签支票,每天要接受无聊的心理治疗,一切都不可理喻。一个典型的失意小人物。他不承认生活的失败,更不承认自己因生活的失败而精神失常。阿马里克把这个角色的弱点和他的可笑塑造得活灵活现。那让人忍俊不禁的荒唐理论,稀奇古怪的想法,从一个正常人突然变成精神病患者的情感状态,让人想起法国街头许多患听患视者的胡言乱语。女导演诺埃米·里沃斯基也在影片中展示了她的表演才华,除了做导演之外,她还经常在同僚的电影中饰演些小角色。在《王国与王后》里饰演伊斯麦的姐姐,并把这个短暂的角色塑造得栩栩如生:性格暴燥、脾气倔强,仅仅几场戏下来,就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她的台词,几乎可以拿到大学当成配角对白的教科书。还有就是卡特琳娜德娜芙的客串非常贴切,不温不火,她扮演治疗伊斯麦的精神医生,一个长年接触精神病人的中产阶级妇女。突然面对伊斯麦这样一个棘手的病人,开始时还比较沉着,但在经历一场令人捧腹的对话之后,失去了她优雅的态度和医生对病人那种体面。

《国王与王后》,使我们在一系列德斯帕欣电影之间找到了许多有趣的关联:除了经常跟德斯帕欣搭班子的演员是德沃斯、阿马里克、萨利尼尔之外,天主教的大主教主义(noms cathédrales)与男性主人公的名字形成奇怪的吻合:克里斯提安、帕斯卡尔、伊斯特、雷奥、伊斯麦、艾利亚斯……我们宁愿相信这是对男权世界的某种讽喻,而绝不会认定这是某种命名的巧合。鬼魂和幽灵的再次出现,以及生者与死者之间的对话,似乎成为德斯帕欣的另一个标志。死去的皮埃尔(由萨利尼尔主演)与娜拉在梦中相见,父亲那封信也是他死后的鬼魂坐在一个灰黑色的背景中读出来的,这种阴阳相隔的场景在德斯帕欣电影中也经常出现。

德斯帕欣的叙述方式非常自由,完全不受通行模式的限制,更接近于接近“电影小说”,他的叙事手段与现代小说的创作之间,有着极其相似的亲缘关系。在德布莱辛那里,现实与虚构之间的边界是不存在的,他可以无拘无束地运用画面、声音和剪辑,既不同于商业片的呆板格式,也比法国常见的偷情口水电影好看和耐看。看德斯帕欣的电影,好比在读一部视听小说,故事的意义与叙述的方式变得同等重要,而且故事永远走向一个不可知的结局,充满视听叙事的偶然性与冒险,最终又能皈依到影片的表述核心。像在黑夜中行驶的汽车,看不清具体的方向,人物和事件的真实性在自如的叙述手段里变得非常模糊,我们不得不相信这个故事,却又不敢相信这个故事是真实的。

一个不得不提的插曲是,《国王与王后》的拍摄与德斯帕欣个人情感生活之间存在微妙的关系。拍摄此片前后,他与女演员玛利安娜·德尼古尔(Marianne Denicourt)的恋情也走到终点,德尼古尔曾与德斯帕欣合作过《死者的生活》、《哨兵》和《我如何争取我的性生活》几部影片,在这个情感背景上,影片似乎成为德斯帕欣向这段爱情的告别台词。包括娜拉父亲的死与德尼古尔父亲的死之间的相似。在影片中,娜拉曾想托付伊斯麦收养她的儿子尼古拉,伊斯麦带着尼古拉玩了一整天,并向他解释他没有能力收养他。当时伊斯麦向尼古拉读的一封短信,就是德斯帕欣离婚时给他儿子的真实留言。也许无数的切身体验,让这部情感生活片洋溢着真实而感人的气氛。

[kml_flashembed movie="http://www.youtube.com/v/QVrpp_TLY50" width="425" height="344" allowfullscreen="true" fvars="fs=1" /]

国王与王后(Rois et Reine)

导演:阿诺·德布莱欣(Arnaud Desplechin)

剧情:
影片讲述了一对已离婚的男女在几天之内经历的个人生活。娜拉,30岁,与伊斯麦离婚后认识了商人让-雅克,她10岁的孩子与远在乡村的父亲生活在一起。父亲是个作家,娜拉在探望他时发现他已经得了绝症而不久于人世,这需要她勇敢地面对这场变故,照顾病中的父亲,寻找失去联系的妹妹并找人收养儿子。就在父亲病危的时期,娜拉感受到强大的压力,开始回忆她与皮埃尔的第一次婚姻,皮埃尔是她孩子的父亲,他因与诺来在酒后争吵而自杀,但娜拉坚持把孩子生下来,并与死去的皮埃尔举行形式上的婚礼。伊斯麦在离婚后,患上了精神分裂,被精神病院强行关在一间医疗所里进行治疗,在接受治疗过程中他遇到了企图自杀的少女艾利亚,艾利亚爱上了伊斯麦,但伊斯麦没有接受。伊斯麦病愈后离开诊所,决定与父母汇合,当他听说艾利亚又尝试自杀时,他决定去找艾利亚,修复自己支离破碎的生活。娜拉的父亲死后,她和让-雅克订婚,并发表了父亲的遗著,但她偷偷撕掉了父亲死前留给她的那封信。

Ma petite chérie,

Tu as été d’un égoïsme monstrueux… Je pense que c’est un peu de ma faute si tu es devenue ce que tu es.
Je voudrais ne pas t’aimer, mais des deux filles que nous avons eues, ta mère et moi, tu étais la plus jolie. Et tu avais besoin de me séduire et j’ai eu besoin d’être séduit. J’étais très seul, ta mère souvent à l’hôpital, ça t’a rendu la partie facile. Je t’ai aimée follement toutes ces années. Ta sœur s’est enfermée et toi, tu t’es épanouie. Chaque année plus agressive, plus vaniteuse, âcre, froide, superficielle…

Et je n’ai pas su m’empêcher de te chérir. J’ai une colère contre toi que je n’arrive pas à éteindre alors que mon corps est en lambeaux. Je brûle de colère devant ta rébellion mauvaise.

Je suis coupable parce que c’est moi qui ai poussé ma petite fille à être fière. Et tu es devenue chaque jour un peu plus dure. Comme du lait caillé, ta fierté a tourné en une vanité aigre. Mon orgueil est devenu une coquetterie stupide et agressive. Et j’avais tellement aimé ton orgueil.

Aujourd’hui je ne suis plus assez idiot pour te plaindre. Je ne te plains pas.

Tu es une outre d’amertume, mon enfant, comme moi. Tu es bien ma fille. Derrière ton rire sec, crois-tu que je n’entends pas comment tu jouis ? Tu jouis parce que l’orgueil rend faible et que ton amertume te donne une force terrible…

Je me suis inquiété souvent de la rébellion de ta sœur ; toi, tu étais toute soumise. Jusqu’à ce que je découvre, derrière ta soumission, une volonté et une envie qui me plongent dans la terreur. Je te crains. Je te hais ma petite fille.

Je suis en train de mourir. Et je trouve ça tellement injuste que je meure et que toi tu vives. J’aurais voulu que tu aies mon cancer. Que tu souffres. Et qu’il me reste du temps pour te pardonner après ta mort. Alors je meurs dans la colère. Et je t’en veux de me survivre. Je voudrais que tu meures à ma place, et ce n’est pas possible.

2 thoughts on “德布莱辛与国王与王后

  1. 关于femis家族,请问:FEMIS和Louis Lumière学生构成有巨大差别么?因为好像有法国人对我说过Femis里全是关系户(que du piston) 当然也许是他自己嫉妒。不过LL是公立的,而Femis高昂的学费是否会造成其招生对家庭出身或社会阶层有一定要求呢?

    还有就是,我订过LL和femis的年鉴,LL考得很广从物理光学一直考到综合知识(和电影无关的),而不知道为什么femis试题似乎只有影评或是剧本编写部分。这是由于招生目的而造成的差异么?

  2. 巧了,二合一的拍法我自己也曾设想过,还具体构思过一些细节。看来做什么事都得趁早……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