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导演的电影

看了几部贺岁片,现在互联网几乎跟院线同步了,电影更难卖了,不过即便如此难卖,竟还有影片过了3亿。

《非诚勿扰》应该是我国电影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因为它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第一部没有导演、也不需要导演的电影,我原来认为,一部完全由商业操控的电影在中国是不能出现的,看来我错了,中国电影商业开始取消导演对一部电影的独立控制权,这部影片的全部核心内容都是由商业法则完成的,包括剧情、台词、场面调度和镜头运用,有了演员、广告商、制片人和制片主任,我都不知道冯小刚该做什么,冯小刚应该为这部影片上面署名而耻辱。冯小刚唯一值得写上名字的地方就是葛优,他至今还是最善于发挥葛优表演才华的导演,不过以后不一定了,人民币将成为葛优的最佳导演。至于内容,我没看出来这部电影想讲什么,如果非要说,那可能是,我猜的,二奶也有真情,征婚也有艳遇。除此之外没看到任何东西。冯小刚没有任何借口,如果想给华谊兄弟赚钱,完全可以直接接拍广告片,一样赚钱。罗伊·安德森给人拍了一辈子广告片,但只要署名的作品都是精品。一部不需要导演的电影能赚3亿,对于中国是荒谬而且令人深思的,它给人的感觉与《怪物》在韩国赚了3亿,完全就是两个味儿。当然,你可以说置入广告模式、性价比高、对培育市场有利,这个么,利弊不能只看眼前。我不管别人怎么说,我反正不能这么说。那些被赋予权力对电影发言的人,你们必须为捍卫电影的价值和导演的地位而战斗。对我来说,《非诚勿扰》就是一部性价比很高的烂片,与电梯、地铁和火车站上的视频广告没分别。

相反,我惊喜的是马俪文的《桃花运》。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同样的题材,《桃花运》要比《非诚勿扰》好好几倍。这不是一部身段儿很高的电影,就是一部好看的电影,但能让人感到导演存在的电影,一部关于时代女人的电影。同样想争取观众和票房,但《桃花运》能让你呼吸到时代的东西和人物的东西,一个拍摄过《我们俩》和《我叫刘跃进》的导演,居然也能把电影拍得这么时尚和幽默,至少说明导演的“活儿”好。尽管《桃花运》这样的影片扣不上各种艺术高帽,但她精细,有用心,剧情不走俗套,几个女演员演得很棒,尤其是邬君梅。对台词的揣摩、对演员的控制,一种完全属于70年代人的洒脱,画面干净,不说废话,不像《非诚勿扰》那么无聊。马俪文可能是我看到的最有幽默感的中国女导演,也是唯一能让人感觉她很年轻、很有活力的女导演。用徐静蕾体说:不拧巴!可惜了,好看的电影不卖座,输在发行上了。

由此我更想看《疯狂的赛车》。因为它属于年轻人。我真想大声说:50年代人你们快下去吧,电影是年轻人的艺术!

相比,《硬汉》这个片子拍得有点拧巴了,导演使劲太大,拍得很用心,但剧情上的问题比较大。这不是审查的问题,而是导演的情节布置观念实现出来效果不好,没必要反反复复强化这个人物的傻,开始铺垫已经足够了,后面强化一次,节奏就乱一次,强化一次就乱一次,最后一场多人场面调度来自杜琪峰,但高潮没出来,因为前面情绪做的太满了。《桃花运》就比较好,镜头和对白总是在恰到好处的地方停了,停得很艺术。

最近看到最棒的电影,是保罗·维尔霍文的《黑皮书》,二战中迫害犹太人的故事,拍成经典的有很多,我看之前也在考虑这部电影是否还有新鲜的东西想说,结果看完之后,很久不能平静。能让我很久不能平静的电影就是好电影。我觉得影片对历史有着一种模糊的评价,这是一部不做历史判断的历史片,它唯一有的是故事和人物,非常丰满,有点像《鬼子来了》。电影是历史的真实记录吗?电影是揭示历史真相的意识形态工具吗?电影是保存历史图景的理想媒介么?电影是不是应该对历史负有责任?这些70年代法国影评界争论的东西又回到我的脑海中。

《好家伙坏家伙和怪家伙》,没有想象中那么好,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坏,这个导演在动作场面的控制上特别像《集结号》里的冯小刚,空间关系比较混乱,有的地方是“硬接”,这方面还没有人超过雷德利·斯科特。最后的决斗么,长度没有莱奥内那么长,把蒙太奇变成平移大特写,效果么,如果导演再注意一下特写镜头中的细节就更好了。顺便说一下,导演应该是莱奥内迷,断指客就来自《黄金三镖客》,不过莱奥内只在影片的结尾才交代李·凡·克里夫是断指人,而且只有一个镜头,这说明这个韩国导演对这部电影不是普通的了解。

 

最后透露一下2009年可能从我手里出去的书:《戛纳电影60年》、《电影诗人帕索里尼》(已经译完,正在校对),《莱奥内访谈录》(翻译已经过半)、《理解戈达尔》(翻译已经过半),《法国新电影史》(已经写完三分之二,其中部分发表在《看电影》专栏)、《迷影文化史》(已经完稿三分之二)。今年是牛年,牛马年,好种田,希望是我的丰收年。

36 thoughts on “没有导演的电影

  1. 感觉“非诚勿扰”本来有发挥成神经喜剧的潜力,可惜冯小刚没有把握好。

  2. 刘震云可能是我看到的最有幽默感的中国男演员

  3. 虎皮在维护“作者”的尊严,可这个地方不兴这个,咱老百姓还是喜欢凑热闹,面对衰老的冯小刚,我只能无语,由此想到,如果拍的是《贵族》(对当下社会更加针砭时弊),那会不会是一个升级版更疯狂的《大腕》。冯氏喜剧至此应该是一个分水岭,宁浩等人上路,冯大导演就循着集结号的“新主旋律”电影,继续和政府、老板以及大众调情吧。

  4. 冯小刚没有任何借口,如果想给华谊兄弟赚钱,完全可以直接接拍广告片,一样赚钱。

    拍广告才能賺多少錢 ?就凭华谊的那几个客户。

  5. 谈不上捍卫,我写这些东西没有想出头的意思,这就是我看完电影的想法。其实无所谓捍卫,它不是一个你能够选择的权宜之计,而是捍卫本身就是电影批评的传统,你选择不了,也不用选择。我不赞同郎咸平那种学者,至少在电影研究的领域,学者们不应该变成给企业出谋划策的军师,去为了华谊兄弟这样的企业或那家连锁院线,为他们找出路,这种事不是电影学者应该做的,可能正是属于郎咸平这类学者去做的。做研究的人必须先看好自己的大门,守好自己的炕头,研究电影,就必须时时刻刻捍卫电影作为一种艺术的基本原则、底线和尺度,否则这个世界何必要有电影?有电视么!何必要有电影研究?娱乐而已么!

  6. 小刚当官了。工作性质都不一样了,活儿嘛,将就着用吧。

    我今年只看了一部国产片《立春》,别的都放弃了。

  7. 电影的功能有很多种啊,娱乐也是其一么。
    不要把苹果和梨子比,不同类的电影不要摆在一起说,
    冯小刚一直都是拍商业喜剧的,为啥要用艺术电影的标准去对待?

    1. 我的博客文章没有提到任何“艺术电影”的字样,我说的是电影,电影的基本标准,电影这种表达还值得我们去评论和研究的价值在于作者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创作的独立性,否则不需要评论。我不批评冯小刚,我批评冯小刚这种默许把导演地位让位给商业法则的做法,而且产生了巨大的效果。这是这部影片最大的问题。

      每个人都有从他自身出发判断影片优劣的尺度,我的尺度就是这样的。娱乐即便不是电影最大的敌人,也永远成为不了电影的标尺。因为它不断地取消电影与历史、现实和个人精神生活的关系,我认为这是一个做电影研究的人最初也是最后的课题。认可了这种破坏,让电影沦为纯粹的娱乐,那影评与手机测评没什么区别了。

      宽容是很容易的,很多人会在庆功会上为冯小刚导演举起酒杯,你希望看到所有研究电影的人都去做这样的文章么?

  8. 无形浪的论断我感觉很典型,老套的商业艺术之分,每次见到有人这么叫嚣,都很无奈,。。。。。。。

    1. 提出不同观点在你眼里就成叫嚣了?
      商业艺术之分是老套吗? 冯小刚的东西就象是街上的书报厅里的杂志报纸,是用来给人
      消谴解闷的,如果你用经典文学的标准是评段它,认为这些都是拉圾,不值得出版,有这个必要吗?文字可以有不同的方式存在,可以是通俗小说,笑话,严肃文学,为什么电影就不可以?功能和目的不一样,玩交响乐的人也没必要以他们的高标准去批评流行音乐,每个人都能找到与之气味相投的电影就行了,看毛片的看毛片,看冯小刚的看冯小刚,看艺术电影的看艺术电影。

      1. 其实你们就不是一个层面上的讨论!多说了也没意思!

      2. 我无语了,真的说不清楚,每次都是一样的回应,我再说一次,本人的定义里没有商业艺术之分,电影只分小众片和非小众片,这2类都有商业因素和艺术因素存在,比如,阿达的口袋里的花,DV拍的长篇处女作,很个人,或者拿某些人的标准是很艺术,但只要在鹿特丹拿了奖,发行也就有了一定的保证,收回成本赚些钱,在给自己提升资历值,更有利于融到下一部的钱,这就是艺术与商业在小众电影里的共同存在,之所以称小众只是由于这类片子注定只会在”艺术”院线上映,观众少些,欣赏阶层窄些,而所谓商业片你可以说拍了是为了赚钱,但同样创作者的个人风格,世界观,知识结构等等都会努力体现出来,比如希区柯克爷爷,也不是矛盾的,无非就是上”商业“院线,看的人多点而已。

        我还告诉你,毛片业有敬业不敬业之分,做流行乐的也有做到自杀的,弹钢琴饿又装B的,你的逻辑就是典型的二元对立,只看结果,不看过程,谁也没要求全国人民都和80年代一样一起读诗歌一起看一个八个,小众片的生存空间小点,大家很习惯了,也没啥看人家赚钱眼红的,功能和目的当然不一样,但有一样是相同的,就是创作者的态度以至于作品的态度。

        你的观点不是观点,是无知,没人拿红白蓝的标准要求小冯子儿,只希望大家都真诚点,对待自己从事的这件事情真诚点,否则出来的东西一定是虚的。

        1. 看电影当然只看结果,别人创作过程你能看到?一个商业片票房好了,就是成功了。
          别人用不用心,真不真诚,你管的还真多,就算一个不真诚的的导演拍了个卖座的
          的商业片,说明他牛。一个你认为真诚的人拍了个烂商业片,这个真诚顶个屁用。

          你难道不是凭你的过于主观的判断来认为别人真不真诚,你象你上面判断别人一样。
          没人会把电影当儿戏对待,牵涉到几十几百人的剧组,几千万的投资,你凭什么认为导演是不真诚不用心?
          在我看来冯小刚的态度很真诚了,就是票房,赚钱,目的也达到了。扯别人真不真诚,我觉得才是虚的!

        2. 算了,说不清楚了,脑瘫一个,给你讲道理摆例子,就是没用,开香槟庆祝吧,观众已经被培养的比婊子还喜欢被轮奸了,干这行的干脆都转日乐业吧

        3. 看了你除了洗你的肚子,你还得好好洗洗你的嘴!

  9. 1,《桃花运》是一部好看的电影吗?
    别逗了!不卖座是活该,要是这种电影卖座的话那就真没有天理了,是中国电影的悲哀。

    2,桃花运》能让你呼吸到时代的东西和人物的东西?
    我呼吸到的只有虚假和肤浅的气息!别以为弄一个群像就能反映整个时代了。在反映时代方面,《桃花运》和《非诚勿扰》都挺虚假,但《桃花运》就明显幼稚多了。

    3,居然也能把电影拍得这么时尚和幽默?
    这叫幽默?从没有见过这么生硬的喜剧片!!边看电影,边心里冷笑:这也太没有幽默细胞了吧。

    4.对台词的揣摩、对演员的控制,一种完全属于70年代人的洒脱,画面干净,不说废话。

    我呸!!恶心死了。虎皮,我不相信也不愿意相信你真是这么以为的。

    1. 《桃花运》是不是好电影,这可以商榷,我没意见,《非诚勿扰》不是一部好电影,这根本不用商榷。它票房到了30亿,依然不是好电影。

      我之所以说桃花运不错,不是说它好到可以跟我们经常讨论的那些外国电影相提并论了,差的太远了,它有很多毛病,谈不上多么杰出,就是个小制作的影片,在有限的资源和个人阅历的基础上,拍一部过得去的电影。国产电影这个水平,这种集体心态,能有这样的电影和心态,可以鼓励。这影片没什么大追求,就是讲故事,没有艺术野心,不搞铺张浪费,讲几个女人的故事,又悲又喜的,也不是有情人终成眷属,没有非诚勿扰那么俗套,我觉得就可以了。没必要把罩子罩在这种片子上。

      国产电影这个环境,想公开渠道发行,又不铺张浪费,不放大个人野心,不做艺术大师,老老实实拍部电影,就值得鼓励,年轻人的东西值得鼓励。不知道为什么,我从非诚勿扰这片子里感受到一种已经伪装在时代符号下的陈腐,京味儿对话的幽默也有点穷途末路,而且有一种皇城根儿的自大和膨胀,尤其是对待女性的态度,这种东西掩饰不住,时间长了,让人厌烦。

      我总谈外国电影,自己也觉得也没意思,跟别人的博客都不同步,所以看看国产电影,说说想法。总不能说国产电影这不好那不好,就视而不见。反正我不是托儿,我觉得就桃花运这片子的发行经费,托儿都请不起,况且脑子有问题的托儿才会在影片下线才出来吹的。我说的就是我的想法,对国产电影,我也说不出多么高明的理论,总之是支持年轻人,支持不搞铺张浪费,支持不放大个人野心,支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拍点自己能拍的电影。

  10. 冯小刚知道在哪个时代应该做哪个时代的事情。商业操控的电影本来就是美国电影的主流么。没什么耻辱不耻辱的,言重了。在中国有这种电影出现是好事。有这种电影,市场才能不断拓宽。做导演本来是个很拧巴的事情,一边要实现艺术理想,一边要卖钱。不是有姜文么,所以也需要冯小刚。大家怎么玩都无可厚非。观众和影评人说到底是看热闹的。

  11. 电影观后感啊?这他妈都上九点了,三亿票房你吃什么惊。

  12. 不知道本文章的作者是嫉妒呀还是怎么的。票房才是影片好坏的唯一印证。你说你的电影好没有人看怎么回事?电影是一种大众艺术就要做大众都喜欢的电影

  13. 同意楼上两位的说法,世界上票房最高的电影,就是最好的电影。票房最低的电影就是最差的电影。

    1. 马甲之三,非常怀疑是无形浪的马甲们,或者是冯导的干儿子干闺女啥的,“电影是一种大众艺术就要做大众都喜欢的电影”你真和大众电影杂志社那帮2B一个熊样,每天你为了福利和钱掐架,还敢叫嚣“艺术”?。。。。。。

  14. 中国有楼上这些2B观众, 非诚勿扰这种烂片才能卖上3亿, 2B们继续努力!!

  15. 我觉得内地的导演拍商业片,最大的问题,还是不懂类型。

  16. 忍不住说两句。
    我觉得,从个人角度出发的对于电影的区分,从电影经济学或者观众接受的角度定义总有问题,比如上面提到的所谓商业电影、艺术电影,或者大众电影、小众电影,多少都有点“庸俗”或者“业余”,因为仔细想想这些词,“商业”“艺术”“大众”“小众”,都是为某一些人量身定做的简化的(或者叫“傻瓜”型)电影概念,都在围绕着电影周边的一些环节打转,而没有进到电影的内部。我觉得,凭一些阅读的经验还有上课老师的话里话外,个人对于电影的区分(因为在某些电影研究领域里,商业电影,大众电影这样的概念也还是成立的),还是从导演的角度出发、回到作者论的区分比较有意义,即电影区分为作者电影与非作者电影。当然这是一种“模糊”的区分,但是它至少是凌驾于公众话语之上的、来自电影研究系统的词汇。它的优越性也正来自这种“模糊”,因为它可以从电影的电影性出发来看待电影,而跳跃过对于电影制片方式或者票房目标人群的纠缠。比如50年前的,作者论就把希区柯克、霍克斯、福特等好莱坞大导的价值带上了一个层次,今日我们去看Ridely Scott、Micheal Mann、Paul Verhoeven甚至Ron Howard这样的导演,我们依然愿意相信他们是作者,至少是部分的作者;而对于Michael Bay,我们就觉得,哦,这哥们儿不是很作者,是比较怂的那种咔。但事实上,每个导演都是有作者的成分的,只是有些人太稀薄,就忽略不计了。
    回到冯小刚这个问题上。我觉得冯导最近基本上趋近于作者成分为零。我说这是一种趋近,因为冯导身上的作者成分一直不是很稳定,一直在变化。尤其是近几年,他的电影变化太大,从天下无贼到夜宴再到集结号最后是非诚勿扰,冯导在不同电影中的体现的场面调度的风格简直是判若两人,这使我非常怀疑冯导是不是在亲自指导自己的电影。拍摄集结号的时候就盛传出过其实是韩国人在做实际的指导的新闻。我觉得这是有可能的,因为集结号体现的电影能力有点超越现阶段中国电影的水平。从集结号到非诚勿扰这样一部大烂货,我认为一个导演的水准和对电影的理解不会下降的如此之快吧。非诚勿扰不是冯导败笔,而是另一个导演的作品。或者,也许说集结号是另一个人的作品更合适。我同意虎皮说的没有导演,因为前面的推测成立的话,这个人是不配做导演的。只是资本的走狗而已。
    马丽文的桃花运,没看过,但我想作者成分一定比较强吧,至少是自己拍自己的电影。
    ps:虎皮兄,有些脑残的回帖能不能删了呢?看着真是碍眼啊…

  17. 再说一句,非诚勿扰这样的电影买3亿,说白了还是中国观影人群的素质太差。这种电影能让很多人乐起来,就说明大多数国人的电影素养还是很低的。愿意看电影人的,比如盗版dvd青年还是太少(看这个电影的应该是“电视青年”比较多吧…这其实就回到文化水准的趋层问题上了,回到布尔迪厄那里去了)这和宝莱坞一个道理:为什么一年能生产那么多“烂”片子,还是那么吃的开。归根到底,发展中的社会就是说一切都处在发展中,电影在发展,观影人群也在进步,但是还是得承认,一切皆处在低水平。冯导也是个低水平导演,只能这么说。

  18. 上了九点,虎皮这里难得人身鼎沸。把电影当娱乐看的路人们请绕道吧,态度不同不想与谋。 对了,Claude Berri 去世了,这才是法国商业电影的牛人,什么叫敬业,什么叫慧眼识才,这才是一个真诚的电影人的标准,无关乎什么商业、艺术。

  19. 一夜之间,没想到来这么多陌生人,说这么多不靠谱的话。我就是在博客上谈谈个人想法,难道我连说点想法的权力都没有了?难道我说的想法跟你的想法不一样都不行么?我没有全面否定冯小刚和贺岁喜剧,《天下无贼》和《集结号》都不错,但我要坚决批评《非诚勿扰》这种默许让商业法则替代导演权力的做法,尤其是这种影片获得了商业成功。

    把电影看做媒介,那我们谈论的电影便不再是电影,而是谈论一种类似电视机和数字信号的东西,我们过去热衷于谈论的是那种东西吗?如果把电影看做娱乐,那我们谈论的电影便不再与生活现实和世界有关,不再与历史、现实和个体精神活动有关,不再孕育我们的生活,不再承载我们对电影的忠诚和热爱。试问一种类似爆米花和避孕套的东西,我们是否有必要去谈论、评价和研究吗?

    作为导演、制片人和影评人,必须意识到电影这种“存在”的底线是什么。

    这个帖子居然变成这样。我比较赞同肚皮海啸提的关于艺术和商业的观点,感谢支持我的朋友,最近我忙过这段时间,再谈谈非诚勿扰和影评人的立场问题。我把评论关了。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