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解放军解放巴黎

关于《人民解放军解放巴黎》,网上真是以讹传讹。刚开始我看到网上有人说到这部电影时,想你们也应该读过我写的《逆流而上的皮亚拉》吧,当时没太在意,后来发现越来越严重,大家都在讲,一些自称影评人的人也拿这影片说事,说事可以,但你也认真一点,多了解影片的背景情况,可也就是“乱搞”两个字草草算了,也不说为什么拍这电影,也不是谁拍了这电影,也不说这电影在70年代有什么意义,甚至说是没什么名气的导演。 这个导演叫让·亚纳,他不是没名,他在法国很有名,1972年在皮亚拉的《我们不能不白头偕老》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男演员,你之所以重新能看到这部电影,是因为去年人们为了纪念他而出了他的DVD套装。他的介绍你可以看我们的电影维基条目:让·亚纳。

贾樟柯谈大片

这篇访谈在Howie的博客上看到,读完了,说的真好。转过来。 以下是思考题,大家共同思考: 第一:中国大片是否为中国电影的基础工业做出了实际的贡献?在哪里?票房是否可以等同于这种贡献?中国大片的实际资本是来自中国还是好莱坞?大片的制作和发行的所获利润是流入中国还是好莱坞?资本的血腥性质是什么?崇尚资本的文化工业是否有希望?是否有益于一个骨血脆弱的国家?中国大片的投资来源是否是健康的?可循环的?它是否能给我们带来一个健康的电影工业?英国的票房17亿美元,它有自己的民族电影工业吗?英国年轻电影人能生存吗?韩国票房是10亿,它有自己的电影工业吗?韩国每年出现多少个新导演? 第二:假设所有的知识分子、艺术家和业内人士都反对大片,是否会影响大片的票房和生存?相反,所有的知识分子、业内人士和艺术家都支持大片,是否会增加票房?面对文化资本主义,知识分子的立场是什么?布尔迪厄所说的“文化资本主义的僵尸”是什么? 第三: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是否提供了一个平等的竞争平台?大片的出现对这个平台的建立是起到正面作用还是负面作用?正面有哪些?负面有哪些?资本与权力结合之下的工业,是否会提供健康的产业和价值观?谁是大片工业中真正的受益者? 访谈内容在里面……

黑色大丽花

看了《黑色大丽花》,出了德帕尔玛的个人前十。选角有极大的问题,那个演同性恋和拳击手的女人,如何能演Femme Fatale?多想想帕尔玛的精彩,就不说他的遗憾了。 如果分析影片开场段落(学界叫matrice-début分析),帕尔玛的《蛇眼》最适合,当然也有奥逊·威尔斯的《Touch of Evil》,梅尔维尔的《武士》,《黄金三镖客》,库布里克的《奇爱博士》,希区柯克的《眩晕》……好电影的精彩开场,想忘都忘不掉,再想想《无极》、《英雄》《十面埋伏》是怎么开场的?忘了。 相关:一篇关于《蛇眼》 开场的帕尔玛访谈,这个开场travelling,已经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愉悦了,建构一部影片所有因素,叙事、人物性格、空间与环境、故事背景、基调以及主题,在这个13分钟的镜头里,被精巧的镜头语言和演员精湛的表演完美地呈现出来。

Jerry Bruckheimer

这是继乔·西尔瓦(Joel Silver)之后,我又感兴趣的一个王牌制片人。在这个人的帐下,有很多我喜欢的商业片,托尼·斯科特的成名作《Top Gun》,是他制片,那是斯科特的第二部电影,投资就这么大,后来两个人合作了许多好看电影,包括《全民公敌》。Michael Bay,可以说是他发现并培养起来的,处女作《Bad Boy》和成名作《Rock》都是他制片,后来两个人又合作了许多好看电影,包括《彗星撞地球》。训练了许多年轻导演的美剧CSI,也是他制片,不知道美剧兴起是否与电影界的大制片人进入电视有关。还有《黑鹰降落》等等电影,大家可以查查他的年表。 2000年以后他又开始发掘并大胆使用新导演,这就是《加勒比海盗》系列和Gore Verbinski。 不知道有没有介绍这些制片人的资料,估计是暂时没有,Joel Silver只读过一个长篇访谈,特别逗,特别有阔绰的炫耀资本。这些人的名字甚至可以印到海报上,说这是制片了哪部哪部电影的人制片,他们的传奇色彩在于,他们敢于发掘和相信年轻导演,有失败,但也有成功。我国如果有点这样的制片人该多好。

Interview Jacques Tati

这篇Jacques Tati的访谈发表于法国《Le Cinématogrphe》杂志,谈了关于他最后一部电视电影Parade(1974),这是一部介于现场纪录片与虚构片之间的电影,时长相当于一般的电影长度,尤其在影片的最后部分体现出的虚构、创作成分比较浓。在影片中,雅克·塔蒂几乎表演了他所有的绝活:哑剧,除了空间假象之外,塔蒂还在影片种体现一种剪辑语言的观念。2003年,ATRE电视台播放Jacques Tati专题时,转载在网上,有兴趣的同志可以搜藏。 这个是Google机器人翻译的法译英,勉强可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