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潮记事(六)

巴黎文化圈促進思辯電影的背景:第六部分 在前一節我們已經看到楚浮的激進言詞。但細看其內容,抨擊點只在「改編不實」而已。 (2)何謂作者以及作者策略 所謂的「優質電影」跟「作者電影」(cinéma d’auteur) 的對立,楚浮在文章最後有揭示:不僅僅是作者電影自編自導而已,而是心理寫實主義的角色們是下流的,因為創造他們的作者們以一種優越姿態教他們說出下流的對話。真正的作者,必須重視心理的微感/敏銳 (subtilité)。所以最後楚浮讚揚侯貝․布烈松、尚․雷諾瓦、尚․考克多、賈克․貝克 (Jacques Becker)、賈克․大地 (Jacques Tati)、阿貝․岡斯 (Abel Gance)、馬克斯․歐弗斯 (Max Ophüls)。

新浪潮记事(五)

巴黎文化圈促進思辯電影的背景:第五部分 激進的楚浮,把整個年輕一輩的影評人帶進主流,立場明確地支持哪些導演、攻擊哪些導演。五十多年過後,他們支持的導演都存活過來了。 揭竿而起後就是一條不歸路 楚浮花好幾個月的時間在寫一篇文章,最後在一九五二年十二月的時候,把文章交給巴贊,題目是〈屌兒啷噹的年代:記法國電影的某種傾向〉(Le Temps du mépris, notes sur une certaine tendance du cinéma français)  。

新浪潮记事(四)

巴黎文化圈促進思辯電影的背景:第四部分 (4)五一年《電影筆記》創刊 讓我們回到《電影筆記》。巴贊等人最主要是依循《電影期刊》的精神經營《電影筆記》,初期人手並不多;但幸好市場反應良好,《電影筆記》就一直出版下去。後來,約瑟夫-馬黎․羅․杜卡被艾利克․侯麥取代。 艾利克․侯麥在一九四八年已經是「拉丁區電影俱樂部」的主持人,每個禮拜四下午都有他的場子,名聲很響亮;隔一年艾利克․侯麥、尚-呂克․高達、克勞德․夏布洛、弗杭蘇瓦․楚浮、賈克․希維特相識──克勞德․夏布洛說賈克․希維特個子瘦小,好像《愛麗絲夢遊仙境》裡的貓,快要看不到他了。 「拉丁區電影俱樂部」有個會刊(Bulletin du C.C.Q.L., Ciné-club du Quartier Latin),艾利克․侯麥就是總編輯。賈克․希維特曾在此會刊發表一篇反對蒙太奇電影的文章〈我們已不再單純〉(Nous ne sommes plus inno-cents, 1950) ,論點犀利,引發會刊改版的念頭。後來,艾利克․侯麥就跟賈克․希維特、尚․杜歇以及法蘭西斯․布歇 (Francis Bouchet) 等人將會刊轉型變成《電影報刊》(La Gazette du cinéma),賈克․希維特在此發表過多篇文章,尚-呂克․高達也用筆名漢斯․盧卡斯 (Hans Lucas) 在《電影報刊》寫作──漢斯․盧卡斯就是他的尚-呂克 (Jean-Luc) 的德文版;連哲學家沙特都在《電影報刊》發表過文章。艾利克․侯麥發表在第一期第一頁的文章就是〈《奪魂索》的技術研究〉(Études techniques de La Corde)。

新浪潮记事(三)

巴黎文化圈促進思辯電影的背景:第三部分 (3)楚浮之所以作為主角的理由是…… 此時,我們不得不把焦點放在弗杭蘇瓦․楚浮他一個人身上了。他一九三二年生,一九四五年的時候他才十三歲而已,大約是國中生二年級(或現在的八年級)的年紀。由於他是他母親跟「父不詳」的男人不小心生出來的孩子,所以他常常被他的親生母親嫌棄。 從小被外婆教育長大的楚浮,被她訓練出熱愛閱讀的好習慣;但是他在學校卻是個過動兒,成績尚可,但導師評語都偏向負面,認為楚浮是好動、聒噪、不守紀律的小孩子。基本上,他也沒接受很完整的初中技職教育;但卻從一九四五年起,他開始光顧一些電影俱樂部。上面提到,戰後的巴黎處處都是電影院,所以楚浮常蹺課溜去家附近的電影院,以及趁黑夜的時候偷摘電影海報跟明星劇照(此情節被拍進《四百擊》[Les Quatre Cents Coups])。

新浪潮记事(二)

巴黎文化圈促進思辯電影的背景:第二部分 亞歷桑德․阿斯楚克 (Alexandre Astruc) 的「攝影機鋼筆論」(la caméra-stylo),是事後才突顯出它的理論意義。它能夠和後來的「作者策略」結合在一起嗎? (2)攝影機鋼筆論 亞歷桑德˙阿斯楚克的這一篇文章〈一種新前衛的誕生:攝影機鋼筆論〉(Naissance d’une nouvelle avant-garde : la caméra stylo) 當初刊登在《法國銀幕》(L’Ecran français, n°144, le 30 mars 1948),以下由周星星我本人第一次為全台灣的中文讀者用現代中文翻譯該篇文章全文。

新浪潮记事(一)

这是台湾同行周星星博客上发表的关于新浪潮的一组文章,因为和谐,所以墙内爱好者看不到,所以搬到我的博客上来,以飨读者。这组文章可能是当前网络上介绍新浪潮最好的文章,如果配合我5年前年写“迷影文化”专栏那组文章一起读,会更有意思一些。文章中周星星都用了台湾习惯译法,不过这对影迷来说不算什么。文章资料基本上来自《特吕弗传》,顺便说一下,这本书已由单万里老师翻译完毕,并惠赠电子版抢先阅读,绝对是今年电影图书的重头项目,大家拭目以待。原文链接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