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野蛮入侵》

加拿大电影,或者说,魁北克电影《野蛮入侵》(Les Invasions Barbares),几乎是2003年拿奖最大的电影之一:先是去年5月在戛纳分了金棕榈,又击败了阿兰·雷乃的《不在嘴上》和里沃斯基的《情感》而获得了法国凯撒奖最佳影片,接着在美国拿走了“奥斯卡”小金人。

就其内容来讲,《野蛮入侵》的故事很简单,影片以平实的手法再现了老年雷米从患病到死去前的一段生活,其取材上与温特伯格的《家庭晚宴》和托马斯安德森的 《木兰花》有些相似,以一个主人公把周围相关亲戚、朋友串起来,与《家庭晚宴》浓郁的伦理色彩和《木兰花》令人眩目的叙事相比,它有着加拿大式的朴实和婉 约。无论情节处理和人物表现上都没有前两者出色,前后两次看这部被人抬得如此高的电影,仍替其他落选者抱不平。

2003年的戛纳参赛电影过于实验化,很多参赛片,都有很强的文本性和实验性,而且在通常的情况下,当法国人作评委会主席时,法国电影都不会有什么成绩,所以,在戛纳整个的实验气 氛和有如理论说教般的大环境里,《野蛮入侵》这样一部反应普通亲情的电影反而别具一格,老老实实讲故事,一点一滴说道理。而对于奥斯卡,几乎没话说。其他 几部提名影片虽没看过,可单从导演的国际威信和提名前在世界各地的表现看,《野蛮入侵》必然得奖。可与历年来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相比,《野蛮入侵》无论在风 度还是气度上都难以比邻。最让我吊舌头的还是它能够拿到凯撒奖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我像很多法国人一样,认为凯撒奖几乎必属阿兰·雷乃的《不在嘴上》无疑, 可结果却令人吃惊。

平心而论,《野蛮入侵》不错,但能在法美都得到奖项,除了提名和参赛时的偶然因素之外,也些许可以看出别的话题。

魁北克是加拿大唯一的法语省,其电影发展一直受法国支持,而魁北克独立运动最近很凶,法国和美国在这个问题上是最关键的国家,如此特殊的政治背景不可能一点 关系也没有。再者,《野蛮入侵》受到肯定,几乎等于世界电影舆论面向日常现实主义的回归。不是大制作,也没有大明星,手法纯朴,以细节和平民情感取胜,最 最简单的现实主义重新获得了认可。

从《野蛮入侵》在法国公映是的反响来看,丹尼斯.阿康德捕捉到了西方存在的社会现实问题,去年欧洲酷暑 夺走了数万独居老人的生命,该片恰好在秋季公映恰好踩到了某宗情感节拍。西方青年人很早就离开父母,亲情淡漠,很少有电影能感动年轻人。可许多青年看该片 时是一边流泪一边离开电影院的,对凡人亲情、友谊的关注和质朴的平民情感,恰到好处的宣泄了时代情绪。

仔细想想,在国际影坛的奖单上,的确少有朴实的“百姓”电影了,一个普通电影都能连获大奖,这必然激发更多的电影人主动地想想身边的问题,少在技术、投资和概念上做无聊文章。

2004年3月17日,已发表于《南方都市报》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