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烨与私电影

我总觉得娄烨想说的东西,或者他说的方式,跟我很像!这不是套近乎,而且我们的生活方式完全不同,也不包含对于影片的评价(我不能百分之百喜欢《颐和园》,但我认为影片绝对是第六代电影形态中完全没有的思考方式,当然他大胆,投机,有些戏有点不合情理,但这不能否定这部影片的价值),而是他对待问题的某种方式跟我所想的很契合,可能有相似的欧洲留学经历,受到某种类似的刺激而产生了接近的想法?

我这么说是有根据的,这是我当时写的一篇关于《颐和园》的简短看法。娄烨在戛纳记者会上说:他是在拍人,拍个体,而我这篇博客说的恰恰这是问题,他的新片叫《春风沉醉的夜晚》,而我这篇博客也恰巧随口提到了郁达夫这篇小说(他和梅峰不会是读了我的博客吧?)。娄烨的电影不受西方人欢迎,也就是因为这一点,我这篇博客里说:这种写人的方式在西方电影中已经司空见惯了,从安东尼奥尼开始就这样了,但对于中国电影历史来说,这种存在主义的切入角度绝对是重要的,我们的电影忽视渺小的、毫无象征意义的存在。就像《春风沉醉的晚上》不是一篇经典的短篇小说,但它是重要的,大家可以读读夏志清先生的《中国现代小说史》,看看他是如何评价郁达夫这篇不太经典的小说的,然后再以同样的史学视野把娄烨的电影放到近20年的中国电影中,看看我说的是否有道理。娄烨可能做不够好,但似乎只有他一个人在这么做,他不陷入到困扰中国知识分子的宏大话题中,这就是价值。真正的现代导演。

娄烨还想做的是用某种中国美学的东西,推翻西方绘画史统治电影美学的影像模式,比如平面化的构图就是对西方人习惯了景深构图的某种视觉挑战,当然这种尝试因为剧情的变化不可能统摄整部电影,而且我觉得他这种造反效果不大,从禅学角度来看,金基德做得比较好,从文化差异的命题上,李安已经完成了,所以完全从美学思维上去抵抗西方美学传统,这条路不太好走。

在这个角度上看,娄烨根本不是意识形态的敌人,所以造成目前这种情况有点荒诞,因为恰恰相反,他把家国命运民族危亡和政治背景看得很小,而把个体看得很大,个人面临的精神问题在他那里变得非常重要,甚至比政治重要,而人物往往是不太完美的,因为他们在现代社会到来时产生了强烈的精神上的不适应。娄烨电影中那种诚实的、令人触动的、只谈论个体经验的第一人称独白(去历史化的),是过去只在西方电影中才有的经验。

如果娄烨继续向前走,我想他可能会进入一种我想说的“私电影”状态,类似于“私小说”的一种电影,这种电影在法国20世纪末那十年非常多,这些电影不关于任何重大题材和通俗形式,只关心自己周围的个人,他们的生活和情感,有点像给朋友讲述自己的经历,这种叙事的特点是从个体开始,但对待观众像对待朋友一样信任和真诚。

19 thoughts on “娄烨与私电影

  1. “美学思维上去抵抗西方美学传统”

    华语电影迄今唯一能在美学上和西方对抗的,可能只有侯孝贤,就是陈世骧教授“发明”的抒情传统。

    如果再套夏志清的理论,第五代算是感时忧国(Obsession with China)。那到第六代的娄烨算是走到抒情的了。但娄烨的抒情和王家卫早年的抒情比,实在有些小儿科,怎么说?如果还是用现代文学来比,就是郁达夫VS张爱玲了。

    但summer palace确实有些超水平发挥。这也实在应了祖师奶奶那句话,

    “我一直认为最好的材料是你最深知的题材”。

    1. 西宅你说的很有道理,可是你没明白,我其实说的是“内地”电影,而且不只是第五代,其实第六代的绝大多数的思维,都是某种Obsession with China的映射,他们拍的还是一类人,在一个时代的事,在这个角度看,娄烨是很特别的。要说到这个话题,其实1948《小城之春》已经进入这个话题了。

      1. 比如说,贾樟柯的人物如果不是中国人,他作品中的问题就削减了,但娄烨的人物可以是西方人,这些问题依然存在。侯孝贤在美学上绝对是创造性的,这一点没人能取代,他是惟一能让我想起“诗意”的导演,其他的导演在这个时代连“诗意”都没有了。内地导演有很多人有着代表某个阶层的刻骨的怨念,娄烨似乎就没有这种阶层怨念。

        1. 对,对,从《小城之春》就开始了。

          现在大家都又重始“传统”了。

          你对娄烨的观点我100%同意的。

  2. 内地也有“私作品”,那些学生DV很多都是,只不过上不了层次,入不了眼界。但从本质上与娄烨没什么不同(还都不能公映)。既然是看个人体验,人们当然更爱看自己或这代人的。他们关心个人的原因是他们根本就不(会)关心历史与社会。

    娄烨和贾樟柯的影像立场我都挺赞同,但他们才刚刚开始。相比来说,娄烨是在进步,小贾是在原地踏步。

  3. 知识分子是哪门子东西? 娄烨会这么说。

    娄烨所拍的那类人大街上比比皆是,那类人生是他所认为应该的。那样的人相对负公共责任的人来说就是一个上层,但在正统道德里 所不屑的家伙。他们的形态好像介于所谓知识分子(蠢词)和非知识分子(更蠢)两个中国极端的形容词之间的最为”自然“的人
    即唯心唯到极的家伙。
    “私”出于导演个人的意识形态发于他的电影。不管曾经有过怎样的私电影。

  4. 这里面有一个矛盾。
    就是他拍人的时候背景选择的问题。单从作品来看,他的摄影机确实是非常感性的,是跟着人物的情绪在走的。但是这也只是单从作品看而已,在作品之外呢,如果只是想拍某一个女人的爱情世界,何必要费尽心机选择这么一个事件呢?这说明他是有其它动机的。而这一点恰是你所谓的“私影像”的命门!因为这样的话就不纯粹了。

    它看似专注于人物,但是完全和你所谈到的安东尼奥尼的专注是不一样的。所以我在娄烨的电影里看不出突出个体的后现代性来,他其实耍了个花招,但本质还是和第5代一样,有历史的过程,甚至人物的节拍都跟着历史在走。颐和园里甚是明显。

    而且,就你说的这一点来说,娄烨就算真的做到了,也不应该是第六代里走得最远的。章明还更在前面,他对欲望的观察比较引人注目

    1. 何必要费尽心机选择这么一个事件呢?
      何必要费尽心机不去选择这么一个事件呢?
      这个事件已经存在了,我们为什么要去回避它 拍了就拍了 如此而已

      1. 你未明白我意思。重点不是他为啥选了这题材,而是他一旦选了这题材,就很难避免虎皮所说的那种情况。
        可能是他就是要冒这样的一次险。但愿在他看来,艺术的冒险比政治的冒险更加刺激

  5. 很同意对娄烨电影的评价。除了电影的人性表达以外,娄烨近期作品题材的选择也是有其态度在的,当然取意是好的,只是表达方式没有前辈们直接,就像是一株野草,渺小却与众不同。

  6. 八卦海啸:

    1,春风的后半段好看,很娄烨,前半段要交代故事有点乏

    2,道听途说是锡兰很喜欢春风,要求给个奖

    3,娄烨获奖时说:“希望中国的年轻导演可以自由独立的拍电影。。。”

    4,娄烨下部片子是和在法留学生有关的,改编自小说

  7. 确实是没错,他是关于人的
    只是如果这样的话,又何必在里那么生硬地放入大背景里呢?
    在我们那首映完之后,娄烨说,里头那个耳光相当于party给他的耳光
    这说明,至少在那片子里,他还是想保持知识分子对待政治的态度,但又感觉有些不靠谱

  8. 如果娄烨电影的优点就是拍个体,对个人的经历,感情做描写。这简直算不上优点,第五代的生活受政治的全面影响,下乡进城的经历对他们来说是群体生活。对于那一代分享生活的观众,这些导演的叙述并不是不关心周围的个人,生活和情感。而第五代以后,与“政治”(不是政策)的直接关系越来越少,大家都会转入个人拍摄。以后80后,90后导演的戏,影评人难道还会表扬叙事的特点从个体开始,对待观众像对待朋友一样信任和真诚?这个中国电影史上的改变(不如说中国环境的改变导致环境产物不一样的生活感受)难道功要算到娄烨头上?何况这个视角还是现在很多不好大喜功的导演们共同的。

    而就颐和园这部电影本身,导演基本功的缺乏,对叙事的/影像的,甚至是配乐掌控能力的薄弱。以及做作的影像风格,对细节矫情的描写,在画面语言上才华不足而导致的大量乏味无奇的空洞,为什么我还看到对历史大背景狡猾的处理,这些都不是一个以独立,勇敢号称的导演有尊严的真诚之作。而影评人找到这部电影寥寥无几的优点是导演的个人视角,足以说明这部电影的不足为道。而在所有个人视角的电影当中,这一部也肯定不是佳作。

    1. 我只能部分同意你的观点,比如第五代的个体经验本身就是群体化的,但我要说的就是这种特点和价值,与孰高孰低没有关系,要知道批评和研究的目的不是告诉公众谁应该做电影界的老大,而是指出他们的特点,分析他们的意义。

      至于导演基本功缺乏、对音乐掌控能力弱,实在不能恭维

  9. 个人不喜欢"颐和园",娄烨处理64事件,简直就是一群无知的学生在瞎凑热闹.似乎想沾点政治的边,又不敢说什么过格的话.
    他对人物部分做概念化的处理,有些情节做作.
    个子认为胡雪扬的"牵牛花"是第六代最好的片子.向你推荐.

    1. 没想到你还能找到这来,最近还好吧。我现在国内,很快回法国。
      我没说颐和园是第六代最好的片子,我只是觉得他有他的价值,而很多人看不到这个价值。

  10. 我还好.早知你在国内,见面聊聊有多好!
    我没说,你说过颐和园是第六代最好的片子.我是说胡雪扬的"牵牛花"好.

  11. 很多人谈论这部电影时,感觉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都不同程度的冒充了“人民”代言人,成了“公共知识分子”,因为它不合格,不合“优秀”电影的“格”,所以它不应该存在,这些“格”是他们的底线。但要知道,电影是一门宽容度大了去的艺术形式,不能光知道“应该是什么”还要乐于发现“能是什么”,很多东西不是射线,而是发出射线的极点,莫奈的《日出》在展出时不也被勒鲁阿斥为“瞎JB画”么。后来听说是好东西了,又都知道跟着叫好儿了。
    还有一种是用小心眼儿度人,所有的设置一旦超出感受范围之外首先对象化,一定有什么实际目的,这个安排就是这个目的,准准的,这还看个什么劲儿呢,全成脏心眼儿,全成不是东西了。成了不是看电影,成看热闹了。
    这些都导致忽略了片中的诗意情绪。
    我认为娄烨是一个自说自话的人,也是一个打根儿上首先顺从自己美学本能的人,十分从容而且主观,比岩二更为个人化更为粗糙,但同样有致命的浪漫和作为表达者的情怀,那种顽固的手工感十分难得,用了大牌明星《紫蝴蝶》从画面到叙述还是拍的那么“娄氏”就可见其顽固。这在中国,就真能称得上是自由了,多么弥足珍贵的活本。至于投机和很多缺憾,我认为对真正的创作者,我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是宽容。况且在他身上,很多现成的标准不好使。但我希望他能是一个极点。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