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教徒的黑帮电影世界

※夜航船文选※ 更新时间 2002-03-04 09:32 毛毛熊 站长是很喜欢看黑帮电影的,喜欢他的那种风格和影片本身所传输的某种道理,既很无奈,又很必然,所谓“人在江湖飘,谁能不挨刀”。我想黑帮电影不光是给我 们所阐述的人物视角形象的范畴,更多的是让我们更明白俗世中的一些道理,正如大多影片所表达的“反社会”性的内容,在他们眼中,没有永恒的盟友,只有永恒 的利益。下面毛毛熊就引领大家走进“黑色神秘的”黑帮电影世界。 黑手党的由来: 说起黑帮电影,必先说说黑帮的由来。一般认为,最具有代表性的,也最具有影响力的黑帮是黑手党,史传他的渊源要上搠到11世纪的西西里岛。西西里岛位于 意大利的最南端,是地中海文明的地理中心。从公元前5世纪起,他就成立希腊人,罗马人争夺的战略要地。公元9世纪,阿拉伯人建立了盛极一时的环地中海帝 国。而后他们占领了西西里岛,开始了长达250年的统治,穆斯林深深地侵入到西西里岛人的血液。在多年的历史中,基督教与穆斯林的争斗时有发生,后来撒克 逊人赶走了阿拉伯人,但他们的统治更加残暴。西西里人从此走上了对任何敌人的复仇之路。

20世纪后期的录像艺术

——录像艺术发展简史 ※夜航船文选※ 更新时间 2002-04-01 12:07   迈克尔·拉什(Michael Rush),译者不详 新媒体 在20世纪60年代中叶,批评家们也许还一直(事实上至今仍在)为马赛尔·杜尚的《泉》(1917年提交给艺术展的倒置小便器)是否具有 审美性而争论不休。然而此时,艺术的边界已经远远地延伸开去,”边界”已然消失了。类似于《泉》这样的现成品还只是开始。在纽约,阿伦 ·卡普罗(Allan Kaprow)、克雷斯·奥尔登伯格(Claes Oldenberg)和吉姆·戴恩(Jim Dine)的偶发艺术,罗伯特·劳申柏格(Robert Rauschenberg)的混合媒体作品(配有床、小鸡标本和电线),卡罗里·施内曼(Caroles Schneemann)的身体装置,以及丹·弗莱文(Dan Flavin)的霓虹灯画板,不过是当时展出的多元化艺术品中的数件而已。批评家克莱门特·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曾宣称,艺术(他指的是绘画和雕塑)的意义蕴藏在作品之内;现在,他的座右铭受到了冲击,因为时下的观念是,观念和语境才是艺术实践 的核心。

雷芬斯塔尔:毒棘之花

※夜航船文选※ 更新时间 2003-03-18 23:29   原作:王崴 ,goodfella 转贴       “女人,是不被允许犯错误的。” ——莱妮·雷芬斯塔尔 - 作为导演,她一生中只导演了7部影片;作为演员,她出演的影片数目大约是前面那个数字的2倍———但让她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恰恰是前者。 如果再细细计算,她辉煌的时代加起来只有短短几个月。在这几个月里,她创造出来的美,超过了此前一切时代电影纪录片的总和。然而就是因为这几个月,世界永 远没有原谅她。 - 莱妮·雷芬斯塔尔,1902年出生于德国一个商人家庭,起初是一个跳芭蕾舞的演员。然而有一天,她在地铁里看到了阿诺德·范克博士导演的 《命运山峰》海报,电影镜头中的山峰仿佛具有一种异常的美,她在这种美里沉醉了。不久,她向范克毛遂自荐,要求在他的下一部影片中扮演角色———她成功 了。短短几年后,莱妮·雷芬斯塔尔已经成为德国最著名的影星之一。曾经执导过《蓝天使》的冯·施登堡甚至说:“我可以把你塑造成第二个玛琳·黛德丽。”然 而就在这个时候,纳粹党上台了,莱妮·雷芬斯塔尔的命运要改写了。

关于“大片论”

下文转自张小北博客。我想说的话,被他一下子全说完了,而且说得透彻。我想加六个字“既得利益心态”,病灶之一。2006年对产业最有启发性的电影还是《疯狂的石头》,之后据说王家卫有个新提法,说中国适合拍摄100万美元的商业片,他打算与上影集团合作,给10个新人拍,大家赶快写本子。 [这是《第一财经日报》(就是富士康和记者打官司的那家)的朋友发来的一个文字采访,估计全文见报的可能性不大,在这里发个全本的。]

关于女性导演的对话录

※夜航船文选※ 更新时间:2002年3月18日 10:02  黄茂昌  黄玉珊     黄茂昌:黄玉珊为纽约大学的电影硕士,举办女性影展,曾拍过「落山风」、「双镯」、「牡丹鸟」、「真情狂爱」,也参加过国际影展,女性影展,今天请他与我们讲述国内外女性电影,工作者的状况。 黄玉珊:黄茂昌一直在推广独立制片,华语电影,对女性影像也有一些接触。先谈台湾最近的女性电影的发展,今年将举办第8届的女性影展,去 年在纽约推出「台湾女性电影展」,将1993年以来的女性影展影片做一个较完整的输出,得到的反应是相当踊跃的。1991年的金马影展曾经就有女性导演专 题的规划,同年亚太影展中,也有珍康萍的专题。国内也有一些出版品,凝视女像、女性与影像….,文字性的参考资料,国外在1970年代就有这样的女性文化 活动,国内一直要到1970年代,李元贞、吕秀莲开启女姓主义运动,1990年代台湾新浪潮运动,王小棣、张艾嘉等导演的兴起,带动的是整个台湾新电影的 发展而非女性在电影角色的发展。87年、88年以後,金马奖也都有国内外女导演专题,女性议题的影片引进。

中国与电影中的性别

※夜航船文选※ 更新时间:2002年3月29日 08:51 裴开瑞(Chris Berry)、法夸尔     休姆(Maggie Humm)在《女性主义和电影》一书中指出:「再没有其他文章,能像莫维(Laura Mulvey)的《视觉享受和叙事电影》那样,激发和变革了现代电影理论。」她接著写道:「在过去二十年中,许多电影理论不断重新审视或质疑莫维的观点, 或以之为基础提出自己的论点。」莫维的文章写於1975年,而「观看」(look)正是此文的核心。莫维认为,在摄影棚时代的好莱坞经典片中,女人被塑造 成了让男性主体(通常就是男主角)观看的被动客体。这种效果的达成,部分在於她的穿著、化妆和灯光效果,部分则在於摄像机富於男性化的观看方式。摄像机之 所以具有男性化的观看特点,是由於摄影角度与片中男性角色的观看相契合。